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与治疗进展

时间:2022-10-12 11:51:13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与治疗进展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我国较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以出现自身抗体和多系统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病,发病原因不明。本文从遗传背景,药物,感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异常等方面综合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并对现阶段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本病有更深入、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15-01

SLE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但不同地区、种族、性别和年龄中患病率不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LE在欧洲发源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64/10万人口,在非欧洲裔人群如美国黑人和亚洲人中发病率更高。据统计,SLE的患病率在我国约为70/10万。女性的患病率接近1/1000,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已超过100万,为全球之最[1]。SLE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10%~12%的先证者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一级亲属发病;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率(25%~70%)明显高于异卵孪生(2%~9%)[2],提示了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有主导地位。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病因不明,研究证实本病现是以各种免疫反应异常为特征的疾病,造成免疫障碍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

(1)遗传背景 家系调查显示SLE患者的、 级亲属中约 %~ %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有的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HLA分型显示SLE患者与HLA-B8、-DR2、-DR3相关,有些患者可合并补体C2 C4的缺损,甚至TNFa的多态性明显相关。除了HLA系统外,FcγR基因、IFN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其受体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CTLA-4基因、PTPN22基因等都证实与SLE发病相关。

(2)药物 有报告在1193例SLE中,发病与药物有关者占 %~ %。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 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先引起变态反应,然后激发狼疮素质或潜在SLE患者发生特发性SLE。第 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酞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这类药物使用较长时间和较大剂量后,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HLA分型示DR 阳性率显著增高,被认作为药源性SLE遗传素质 药物引起的狼疮样综合征与特发性红斑性狼疮的区别为:①累及肾、皮肤和神经系统少;②发病年龄较大;③病程较短和轻;④血中补体不减少;⑤血清单链DNA抗体阳性。

(3)感染 有人认为SLE的发病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3]。从患者肾小球内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时患者血清对病毒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型、EB病毒、风疹病毒和粘病毒等。另外,患者血清内有dsRNA、ds-DNA和RNA-DNA抗体存在。近有人提出SLE的发病与C型RNA病毒有密切关系。亦有人认为SLE的发病与结核或链球菌感染有关。

(4)物理因素 紫外线能诱发皮损或使原有皮损加剧,少数病例可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病变,约/SLE患者对日光过敏,正常人皮肤的双链DNA不具有免疫原性,经紫外线照射发生 聚化后,即DNA解聚的胸腺嘧啶 聚体转变成较强的免疫原性分子,LE患者证实有修复 聚化DNA的缺陷。最近研究还发现紫外线可诱导人类皮肤角质细胞凋亡,在凋亡细胞表面形成簇状或泡状物,其中含有细胞核和胞浆抗原[4],这为自身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统,促进自身免疫反应提出供了依据。

(5)内分泌因素 鉴于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故认为雌激素与本病发生有关。妊娠时SLE病情的变化与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此后由于孕酮水平迅速增高,孕酮/雌 醇比值相应增高,病情相对平稳,产后孕激素水平降低,故病毒可能再度加重。近发现SLE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泌乳素值,导致性激素的继发性变化,有待进 步研究。

(6)免疫异常 近研究发现SLE患者有细胞因子分泌异常,IL-1乃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它可使SLE的B细胞增殖、介导B细胞自发的产生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MRL/1pr小鼠肾巨噬细胞中含有较多IL-1mRNA,体外培养可产生大量IL-,IL-可诱导IL-、IL-、TNF等炎症因子产生,与狼疮肾炎发生有关,IL-1活性与光敏感有关。约 %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增高,几乎所有SLE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IL-R,且活动期比缓解期高。此外SLE患者血清IL-水平升高,在活动期更明显,在SLE患者出现中枢神经SEL活动期,IL- 水平升高,IgG生成增多,较多证据提示IL-10在B细胞异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网络动态平衡失调引起异常的免疫应答,同时参与局部的致病性作用。

2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

(1)对轻型病例仅有皮疹 低热或关节症状者只需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水杨酸类等。

(2)重型病例

①皮质类固醇:是目前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中的首选药物,可显著抑制炎症反应,能抑制其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各种酶的释放,具有抗增殖及免疫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使NK细胞的数量以及IL-和IL-水平皆降低,抑制抗原抗体反应。

②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前者主要利用烃基与DNA结合,最明显的是减少抗DNA抗体,血中DNA-抗DNA复合物及其在肾脏中的沉积减少。硫唑嘌呤能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替了DNA的嘌呤基质,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其他有苯丁酸氮芥, 巯基嘌呤,氨甲喋呤等。

③免疫增强剂:企图使低下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如左旋咪唑、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④血浆交换疗法:其原理是企图除去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以及参与组织损伤非特异性炎症介质如补体、C-反应性蛋白、纤维蛋白原,并能改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 般在多脏器损害,激素效果不著、器质性脑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及活动性肾炎等重症病例进行。因作用短暂,仍需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文献中已报导有 余例采用长期间隙性血浆交换疗法合并免疫抑制疗法,获得病情缓解。

⑤透析疗法与肾移植:晚期肾损害病例伴肾功能衰竭 如 般情况尚好,可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除去血中尿素氮及其他有害物质。以改善氮质血症等情况。肾移植需在肾外损害静止时进行,用亲属肾作移植 年存活率据统计为60%-65%,用尸体肾移植为40%-45%。

参考文献

[1]陈盛,陈顺乐,顾越英,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8年随访.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 4(1):27-30

[2]Arnett FC, Reveille JD. Genetic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heum Dis Clin North Am 1992, 18(4):865-92

[3]李慧。EB病毒和HHV 6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临床免疫学

[4]BellGM. Gordon ACH. Lee Pet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and exposure to organic solvents. Nephron, 1985, 40: 161-165

上一篇: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疗效 下一篇: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