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语的作用

时间:2022-06-05 05:17:34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语的作用

导语是在一节课开始时,教师用来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本课内容上来所使用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导语应体现中心,与课文主要内容紧密相关。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形成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和顺向心理定势,从而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

设计良好的导语并非轻而易举,正像高尔基说的,“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多时间才能找到它”,但也绝不是高不可攀的。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教师应利用导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境,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

教学《爷爷的芦笛》第二课时,笔者是在深情的笛子曲《梦里水乡》的衬托下,先和学生一起背诵第一自然段。当学生沉浸其中时,笔者这样开始导语:“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是那么婉转悠扬,大海如诗如画,海边的生活简直浪漫无比、奇妙无比,令强强神往;白天的大海风平浪静,海水是那样的柔和温润、笛声又是那样的清脆,现实中的一切和想象中的一样,强强别提多高兴了!大海可不总是风平浪静,也会有狂怒的时候,在这样的夜晚爷爷的芦笛声又是怎样的呢,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部分。”以情进入,“一石两鸟”,既入课快,又把课堂教学直接指向文章的重点部分。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面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有十层楼那么高,坚硬的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导语描述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及质地的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预设了这样的导语:“1998年3月5日是总理诞生100周年,诗人宋小明写了这样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然后笔者充满感情配乐朗诵了这首诗:“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学习,进而了解是一个怎样的人。

导语“不是无情物”,它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诗文、音乐铺垫情感来导课,为学生深刻、准确地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了基础。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教学就不会显得干瘪了。

二、曲径通幽花木深,万籁寂闻钟磬音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疑问是探索新知的导火索。导语应“暗含埋伏”,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是这样设疑铺路的:上课后她没有说话,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如( )其( )”,要求学生填写。学生填了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第三个却想不起来。就在学生左思右想急于求解时,教师点拨“如临其境”,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让人‘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设疑让学生有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沿着线索积极地去思考,从而找到答案。

又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有一个地球”。学生见笔者写错了,便齐声喊道“写错了,写错了!书上的标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您少写了一个字。”笔者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唉呀,只少写一个字,意思还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学生抢答道。“那作者用‘只有’的用义何在?”笔者又故作一脸疑惑地问,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抓住中心。学生带着要极力驳倒笔者的目的阅读文本,探索欲望自然加深。教学《天鹅的故事》时,笔者又“故伎重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这是一位老人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个故事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他从喜欢打猎到再也不打猎。到底是哪些场景深深地震撼了老人的心,让他30年都无法忘怀呢?请打开书,边读边画出最感动你的场景。”

再如,蒋军晶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让学生猜想教师会提什么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陡增:“同学们,以前上语文课,我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天,我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只提一个问题,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我先不告诉你们,让你们猜。(学生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我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画一边读,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由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产生兴趣,开课的导语就应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推敲》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南针,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说‘木’字,在以前这样写,再比如‘休’这个字是一个人正靠在树木边上;还有‘步’字是两个脚叠加在一起。汉字有意思,词语更有意思。如‘左右’一词,怎么理解?(生举左手,生再举右手)但如果将词语放到句子里,‘老师左右不了你’,意思就大不相同了。再比如说‘东西’一词,哪些是东西呢?(生回答语文书、教棒、粉笔……)教师是东西吗?(生:你不是东西!)这不是骂人吗?(生笑)你看,汉语是多么有生命力呀!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再如‘斟’‘酌’,本来都表示‘倒酒’,但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表示‘研究’的意思了。再看一个‘推’‘敲’。如果你要推门?你怎么推?(生演示)这需要手向前发出力;如果你要敲门,你怎么敲?(生演示)这需要用手去撞击。但‘推敲’放在一起就表示‘斟酌、研究’的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语文的学习重在一个“趣”字,教师导得有趣味,学生自然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趣。贾老师的导语从有趣的中国汉字、词语入手,从“木”到“休”,由“左右”至“东西”,学生时而点头称是,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精彩作答。这不仅让学生们在享受愉悦的同时学到了许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孩子与汉语言文化的亲和力,与语文的亲和力,并更加有意识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推敲、斟酌语言文字。可谓一举三得。

又如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糜鹿》:“同学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检查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笔者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指多媒体),请你自己读一读。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它的意思是‘超过’(‘逾’)。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年逾古稀)同学们,70岁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此课的导入实效性强,将枯燥的解词变成饶有趣味的生活积累的扩充,生字的巩固自然顺畅。看来,精心设计好导语,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愿思、乐学的境界,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有着很大作用的。

当然,导语的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在设计和运用课堂导语时,要忌冗长拖沓、平淡刻板、牵强附会、演独角戏等。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想,这就是导语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小学大兴分校)

上一篇:这条路 第4期 下一篇:用活了“错”,“错”就是“对”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