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读懂”指导下的高效课堂

时间:2022-06-05 03:24:33

“三个读懂”指导下的高效课堂

我总结现实教学中的经验得出,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做起。懂,就是用心、专心、精心地对待这些待培的小苗;懂,就是对我们面对的一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于是,我对“读懂”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读懂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因此我坚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

在备课之前,我阅读了人教版、苏教版的教材。在与这两版教材的对比中深深地感受到: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同一模块知识点的衔接跨度太大,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相比之下,北师版教材一直是走在课改的前列,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梯度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能力。北师版教材的编者把本节课的内容编写在四年级上册正是因为学生有了第一学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他们习惯于在生活情境中感受身边的数学,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描述物体具置和简单路线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置。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可将教材分为两个方面来呈现:一是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二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前者是教材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而后者,则是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从学生十分熟悉的座位表入手,通过“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引出“第几组第几个”的话题,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正是在学生描述小青位置的过程中探索出确定位置的方法,再在用“数对”确定某一物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描述班长的位置,让其他教师找到班长的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总结出“数对”这一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二、读懂学生,构建“生本”课堂

读懂一名学生,就是走进一个世界。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教师的精彩而是学生的精彩。因此,我走进了四年级三班,走进了一群陌生的孩子中。

通过接触,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对第一学段上下、前后、左右等物体具置和简单路线的基础知识掌握得都非常牢固。且思维灵活,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够想出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学习过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我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教学起点,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提出这节课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课堂前测时,学生能够根据题目提出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1)怎样确定位置?(2)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3)学习确定位置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处?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我开始讲授本课知识点。我放弃了教材中提供的描述小青位置的情境,而是创设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出班长的位置,让老师来找的情境,使学生在思维矛盾的冲突中接触“数对”这一新知识。

这节课结束时,学生意犹未尽,我希望他们把这节课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欣喜的是,几天后,四年二班班主任告诉我,在班级的“卫生和纪律检查记录”中,几个小组的组长不约而同地把学生的名字换成了用数对来记录。

三、读懂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预设执行和再现,更多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反应,真正走进学生。

我创设了学生向陌生老师介绍班长位置的情境,使学生经过思考写出了描述班长位置的方法。在黑板展示的过程中,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说,我来找。我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观察而忽视了学生应该与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一致。观察标准的不统一导致观察结果多样化,学生如坠迷雾。我授课后开始思考如何设计情境让学生站在观察者的位置或者与观察者统一标准来探究活动。于是在用修改后的教案四稿授课时,我有意设计让学生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第几组第几桌”这样的语言描述班长的位置,而教师按照学生的描述找不到班长,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教师和学生的观测点是相对的,这时学生就会想到为了避免在描述中出现这样的矛盾,就必须统一观察标准。然后我适时引出:生活中我们一般把竖排称为“列”(板书:列),我们习惯从左数,第一组就是第一列,第二组就是第二列……我们还会把横排称为行(板书:行),我们习惯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行,第二行……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并能在学习后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而我在此教学中也总结了不少教学经验,相信可以为日后教学的顺利开展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上一篇: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型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新课改下提高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