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功能视域下中国传统童谣的分类

时间:2022-06-05 03:12:35

社会功能视域下中国传统童谣的分类

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童谣存在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生长在大众老百姓之间,传统童谣在描摹生活的同时,也在对生活进行着总结。作为家庭以及社会的教化工具,传统童谣凝结着民众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态度,在品格塑造等方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本文根据金波先生编著的《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一书,从社会功能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书中童谣的多种分类进行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传统童谣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价值以及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童谣;分类;社会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童谣属于一种口传文学,其生长与流传基本属于民间。童谣大部分是经由成人影响才传唱与儿童中间的,其中有的是成人专门编给儿童吟唱的,也有儿童自己编给自己的。童谣作为用地方方言传唱的歌谣,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儿童时代到成人,中国人民从童谣中学得一系列的社会知识,劳动技能和道德准则,甚至是老祖先留下的成见。童谣在描摹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着总结。童谣一般在形式方面会顾及传唱主体的需要,比较注重音韵节奏,尽量做到朗朗上口,平仄协调,以便儿童乐于诵唱。

一、中国传统童谣

童谣在中国的历史可谓久矣。在文字出现之前,童谣已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流传下来,是祖先教育,娱乐后代的重要形式之一(张梦倩 2012)。最早记录下来的童谣应该是《列子》中收录的《康衢童谣》。在古代文人墨客眼里,童谣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是被大家所歧视,被人们称为“孺子歌”或“ 小儿语”。自北大歌谣运动开始,童谣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才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被分离出来单独研究。改革开放后,有关中国传统童谣的研究开始被大家如雨后春笋般发表在各大报纸和杂志中。查阅中国知网,输入“传统童谣”四个关键字,从发表的文献上看,相关的论文数量比较多,研究面也相对较广,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的:第一是从民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各地区童谣的生存现状。第二是从教育方面来分析童谣的重要功能。第三是从传统童谣的内容题材,语言形式和音乐形式等方面展现童谣的文学风格。

综上所述,目前童谣研究已经逐渐增多并呈现多样化的研究趋势,不过大多数发表的文章都是以地方童谣为主要对象来研究的,从整个中国传统童谣为出发点的很少,再者有涉及中国传统童谣的系统分类以及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中国传统童谣出发,根据金波先生编著的《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一书,通过对书中童谣的多种分类进行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传统童谣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价值以及重要性。

二、中国传统童谣的分类

童谣是反映儿童嬉戏愉悦,天真无邪的情绪的,所以多游戏歌,滑稽歌等类型歌谣,往往拾取生活片段,触类旁比,顺口而联,富于幻想(张梦倩2012)。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童谣研究专家金波老先生,希望通过这套《中国传统童谣书系》,尽可能地把流传了几代人的经典童谣全面地展现出来。他投入数十年精力进行研究,走访中国民间搜集和乡野采风,并对其他优秀童谣版本的选粹,最终编著了《中国传统童谣书系》 一书,这套书系共有十本,作者把中国传统童谣细分为11种类别,分别为:摇篮歌、游戏歌、童趣歌、故事歌、谜语歌、忆旧歌、自然歌、逗趣歌、绕口令、顶针歌、问答歌(金波 2012)。

(一)童趣歌就是充满儿童情趣的儿歌,主要描述了儿童的日常游戏生活、儿童眼中的自然景观、儿童眼中的地域风俗、儿童眼中大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大人眼中关于儿童的生活趣事。这类歌谣往往歌词简单、韵律协调、妙趣横生,孩子们读起来不但朗朗上口充满乐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重要的是它便于记忆和口口相传、经久不衰。如《小老鼠,上灯台》中描述的儿童眼中的生活场景,作为一首最早流传于乾隆至光绪年间的童趣歌谣,千百年来被世代相承,通篇故事短小精湛,内容诙谐有趣,形象的描述了“小老鼠偷油遇到猫”的生活场景,画面感非常强,很容易引发儿童从语感和故事趣味性上体验到童谣中的乐趣。

(二)自然类歌谣是通过描述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花卉瓜果蔬菜的生长过程,动物世界的天然特性,民俗和农业劳作的地域独特性等等,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季候交替的运动规律。如 《一把锄头两面光》通过描写农业劳动来展大自然的魅力,并且让儿童明白每种蔬菜的味道都是有区别的。加深了儿童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认识。起到了增长知识的作用。

(三)颠倒歌类童谣的特点往往是通过刻意将事物之间的正确属性和正常关系进行颠倒,从而营造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文学艺术效果。孩子们在笑声中通过反方面认识事物的特质和关系。此类童谣除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外,还可以很好的引导孩子的反向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如《颠倒歌》这首童谣的特点就是故意把事物之间的正常P系和正确特性颠倒过来说。根据日常所熟知的生活常识和自然知识,儿童一听就知道是谬误了,并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不仅能产生诙谐可笑的艺术效果,而且在笑声中让儿童从反面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正常关系,从而使儿童于欢乐嬉笑中得到愉悦。

(四)顶真歌类童谣的特点就是在句型上往往以上一句的末尾做下一句的开头,有时在段落章节方面也会用上一节的末尾作为下一节的开头,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儿歌。此类童谣在章节句型组装方面会用到句句连锁,像锁链一样既可以保持链接不断的特性又可以具备延伸无限的美感。所以,这类歌谣很适合培养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思维能力。如《懒汉懒》 这首童谣在内容上很连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且用连锁调的形式刻画了一个懒汉的形象,讽刺了哪些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最后“只好苦一生”的人。

(五)游戏类歌谣自然是用来伴随儿童在游戏玩耍时伴唱的童谣了,正如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曾在《中国歌谣》中这样描述过的:“歌唱而伴以动作则为游戏歌”。这类童谣内容与动作往往具有协调一致性,并具有一定的情节韵律,孩子们可以在对唱或者集体合唱中通过美妙的律动进行游戏配合,活泼有趣。这类童谣如《点哪点》这首童谣表达的是集体游戏,大家围坐在一起,采用合唱的形式,由领头的孩子对所有孩子的脑门逐个点一下,点到最后,歌谣唱完,被点中者可以请人出圈或表演节目。这首童谣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游戏动作十分协调。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某些成就感,而且也有了与同伴交往的兴趣和快乐。

(六)问答歌也称“盘歌”,就是采用盘问回答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思考。这一诗歌形式通常在句型上将陈述语句变为问答语句,一问一答,好似波浪一层推着一层。例如《什么尖尖尖上天》 这是一首较长的童谣,但在结构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在整首童谣中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即某些相同或相近的词和短句反复出现。这首童谣不仅对事物的形状特征通过问答作了介绍,还把这些物品所处的方位作了简明的介绍。可以帮助儿童从十六次的问答中,通过形状和方位的联系去寻求答案,让儿童对这些事物的特征有一个简单概括的认识,增加了儿童的生活常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同时也进一步启发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兴趣,为儿童打开一扇J识世界的窗口。

(七)绕口令这类童谣是将一些平常容易读错混同的文字,通过语言编辑押韵等手法组成一首欢快的童谣。儿童在朗诵这类童谣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听觉能力,辨别声调,正音正字,联系发音,从而达到口齿清楚的练习目的,也进一步培养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板凳绑扁担》整首童谣比较短,在结构上具有规律可循,读起来自然朗朗上口,句型修辞手法上采用了反复强调,用最少的文字将这些物品的形体及方位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还对这些事物的独有特征通过问答形式作了进行了的阐述。儿童在欢乐的问答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事物之间简单的特性与关联,从而去主动搜索答案。不但启发了孩子们观察事物兴趣,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且进一步提升了孩子们的生活常识。

(八)谜语歌类童谣就是用猜谜语的方法,隐去事物的名称,通过歌谣的艺术形式,陈述出事物的巧妙性质,独特功能,唯妙形态,影相色调等特质作为谜面,供儿童思考猜测。此类歌谣对儿童思维训练是非常有好处的,它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猜到谜底了,孩子还会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不同于其他听赏朗诵的乐趣。如《手指》 这首谜语童谣将手指的外形和功能刻画的异常生动有趣,让儿童在猜谜语的同时懂得劳动的快乐和团结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早也最容易熟悉就是自己的手指,因此儿童也不难猜到就是自己的一双小手了。

(九)摇篮歌类童谣是儿童出生后最早听到的歌曲,它是以母亲口吻唱给幼儿听的歌谣。这类童谣可以使孩子在妈妈的吟诵中感受到温柔的母爱,所以它在内容上显得格外的亲切,节奏上安静徐缓,声调上优美动听等特点。如《杨树叶儿哗啦啦》 这首短短的童谣只有四句,但在内容的安排上,在技巧上,都有些讲究,它从起兴开始,就有引人入胜的效果,继而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在他,保护他。这首儿歌在语言上朗朗上口,而且音韵柔和,便于哼唱。

(十)故事歌类童谣通常都是借助幻想的故事情节,通过比喻、拟人讽刺、夸张等艺术手法,或表明一个道理,或表现一个主题。此类歌谣作为童谣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常具有一定的寓意。例如:《一园青菜成了精》作为一首最为生动而且充满想象力的童谣作品,给菜园里默默生存的青菜们。刻画出了属于它们自身独有的鲜明趣味形象。把绿头萝卜拟人化为威风凛凛的大王,将红头萝卜拟人化为婀娜多姿的娘娘……,整篇童谣读起来诙谐有趣,很容易引发儿童联想进入故事意境与故事中的主角们产生共鸣。

(十一)忆旧歌类的童谣 ,是描述旧时代人民生活苦难,风土人情及地里建筑的童谣。如《弹棉花》 这首童谣通过描写弹棉花的事情,反映出穷苦大众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穷人连一件新衣服都做不起,而富人衣服多的装满箱。读此童谣,让儿童对旧时代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让儿童明白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以上选取的都是中国经典的传统童谣,金波先生从艺术的角度把中国传统童谣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这样的分类不仅使每一类童谣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而且也方便家长和孩子的阅读选择,体现了金波的精心与智慧以及独特的艺术见解(白冰 2013)。通过对其分析和解读,使我们认识到童谣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而且还教会我们认识大自然,懂得怎样去生活。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在训练儿童动作,语言及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是在传递知识、道德、经验及情感等方面,传统童谣确实都有不容低估的作用。

三、童谣的社会价值及重要性

童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童谣的趣味性使儿童乐于吟诵,童谣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使儿童在传唱中潜移默 化地受到影响(傅建明,汪 波2010)。一些从事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的研究者指出: 中国传统童谣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的语言、 生活习俗、 特有地名、 特有事物等, 反映了该地区民众的表达方式、 思维方式、 民俗事项和感彩,是宝贵的世界文学遗产, 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极好素材, 对语言学、 民俗学、 心理学、 社会学等的研究都有价值。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传统童谣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方言传承功能。

(一)童谣的娱乐功能

凡儿生半载,听觉发达,能辨别声音,闻有韵或有律之音,甚感愉快(周作人2012)。吟唱童谣最初的目的就是安抚孩子睡觉,用简洁易懂的词语,配上舒缓的曲调,反复吟唱,孩子听后,身体舒适,心情愉悦,自然入睡。可见,传统童谣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孩子们在聆听或吟唱时身心得到满足与快乐,富于孩子娱乐性。

传统童谣的旋律充满了生气,具有童趣,很容易记忆并使儿童受到启迪和鼓舞。儿童喜欢吟唱童谣,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第一,传统童谣自身富有音乐美。不管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还是已经会识字的儿童,都对童谣有着特殊且不可取代的感情。传统童谣语用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平仄协调,注重音韵节奏,内容和语言都可以满足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其二,大多数童谣都配有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深受儿童喜欢和追捧。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给自身带来乐趣,而且可以为幼儿提供语言表达的环境和与同伴情感交流的机会,不但提高了儿童的智力水平,还培养了儿童的良好情感。例如上文《点哪点》这首童谣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分享着彼此之间的快乐和喜悦,也获得了某种成就感。儿童天生喜欢好玩,充满娱乐色彩的童谣恰能“以遂其乐”, 二者可谓一拍即合。在内容上,中国传统童谣所咏唱的内容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因此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充分说明了传统童谣能带给儿童的快乐天性的重要原因。

(二)童谣的教育

传统童谣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幼儿智力, 增强了幼儿的体质,还塑造幼儿的人格,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对养成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诚实的品质、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幼儿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不仅初步了解了家乡的文化特色,领略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民间童谣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郑薏苡 2011)。

童谣的教育功能是人们最为看重的一点。童谣能够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儿童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启蒙作用。中国传统童谣记录着中国各个地区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民俗文化内涵,以及风土人情, 具有突出的文学审美价值, 是极为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 在乡土中国,传统童谣是民众向儿童传承道德,知识和经验的重要载体(张梦倩2012)。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童谣都是一种优秀的教育素材,在儿童教育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来说,童谣是自他们出生后就一直陪伴其成长的伙伴,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扇门。因此传统童谣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儿童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发展儿童感悟生活真实与美好的能力,促进儿童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发展等等。 例如上文《弹棉花》这首童谣,它反映的是过去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悲惨状况。对于现代的儿童来说,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物质生活不但丰富而且非常的优越,因此他们是无法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当儿童在吟唱这首童谣时,不仅可以对过去人们的生活有所了解,还可以与今天美好生活做一个对比,让儿童深深地体会到现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方言传承功能

自 1986 年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以来 ,普通话已经发展为很多方言区域孩子的日常交际语言(郑薏苡 2011)。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的确要比普通话有优势。传统童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传统童谣作为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的地方文化形式,传统童谣无疑是方言传承的最可靠流传方式。可以更好也正在逐步淡出人的视野。

中国传统童谣中保存了不少中国各个地区的方言语音资料, 因此传统童谣是研究中国各个地区方言很好的素材。童谣来自民间,自然也带有地域特色,承载着民俗文化。方言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式微的生存窘境已引起社会语言学家和民众的关注。如何保护地方方言、传承地域文化这一窘迫问题而言,儿童吟唱童谣无疑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传承方式。儿童习得方言不仅依赖于儿童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周遭环境的配合,要保护和传承方言,从小时候开始吟唱童谣就是对方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儿童不仅可以在童谣中快快乐乐的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成为传承方言主力军。例如《小老鼠,上灯台》这首童谣目前有几十种地区方言吟唱出来的版本,各地区的孩子用自己的方言把它传唱下来,也使这首童谣充分的体现了各个地区方言不同韵味和差异。孩子们在传唱时不仅得到了快乐同时还成为方言的继承者。这把传承方言必须从儿童抓起的口号落在了实处。

四、总结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大规模发展,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受到了极大的忽视,传统童谣也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传统童谣种类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沉淀,浓缩的风土民俗,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来保护和传承童谣。童谣是天籁之声、民族之魂、文化之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利用传统童谣的趣味性和独特性,使更多的儿童喜欢上它,共同承担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希望传统童谣成为儿童心中永不消失的天籁之音。

参考文献:

[1]金波.中国传统童谣书系[M].接力出版社,2012.

[2]张梦倩.中国传统童谣研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3]郑薏苡.民间童谣传承的幼儿艺术教育策略[J].文艺争鸣,2011(8).

[4]郑薏苡.民间童谣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

[5]周作人.论儿童文学[M].海豚出版社,2012.

[6]傅建明,汪波.童谣:教育的重要场域[J].百家论坛,2010 (16).

[7] 白冰.中国传统童谣书系:声音与记忆 [J].中华读书报,2013.01.23.

上一篇:一棵不败的向日葵 下一篇:日语概略副词「ほとんど的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