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词义辨析原则

时间:2022-06-04 09:42:07

文言文教学中的词义辨析原则

汉语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除了一些基本名词以外,许多词汇的意义都呈丰富的多样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词多义”。这些多义词的存在,给文言文的阅读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辨析文言词义也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教师从各个角度总结了许多的技巧与方法,试图以“公式类推”的手段来解决语言问题,这就进入了误区。名目繁多的方法与技巧,不仅学生掌握起来很麻烦,实用性也不强。因此,提供一个简单可操作的文言词义辨析原则就很有必要。本文以《勉学》的教学为例,谈谈文言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

一、考据原则

考,是指考证;据,则是寻找客观依据。许多看上去很难解释的文言字词,实际上前人都已经进行过非常详细到位的考证,只要让学生具备考据的意识和习惯,知道如何进行初步的考证、哪里有可能找得到依据,就能迎刃而解。

例1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这一句中的“登”字,许多教材与教参都解释为动词“摘取”,这是不正确的。但是让学生质疑教材的权威是很困难的,必须依据更加权威的工具书,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

师 关于“登”字的准确含义,大家先翻开手头的《新华字典》或者《现代汉语词典》,看一下它有哪些义项。

[教师板书“登”字的义项。1.上,升:~山。~车。~门。~天。~台。2.踩,践踏,脚向下用力:~踏。踢~。3.记载:~记。~报。~载。4.谷物成熟:~岁(丰年)。五谷丰~。5.立刻:~时。“~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6.进:~崇(进用推崇)。7.方言,穿:~上靴子。]

师 “登”字的义项中,有没有动词“摘取”之类的意思?

生 没有。

师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这一句中的“登”字,上面的7个义项中,哪一项最恰当?

生 第4项。

师 五谷丰登,是指五谷丰收了,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五谷丰收了呢?五谷丰收和五谷丰登有什么不一样?

生 五谷丰收重点是收,是指收成,丰登则是描绘果实累累的样子。

师 五谷丰收,是指收成好,收进谷仓了;五谷丰登则是指硕果累累的样子,还在枝头没有摘下来。所以教材将“登”字注解为“摘取”,不是很恰当。这个句子中,“登”字本来应该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了。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个有点难,今天不要求掌握。教材中之所以会把它当作简单的动词,是因为“登”字作动词太常见了,如登山、登高,而且还受了前一句“春玩其华”中“玩”字的影响,当成对偶句来处理了。

看似简单的查字典,有时候也能解决看上去很麻烦的问题。《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的解释,是最为权威的注解,是词义辨析的最终依据,与我们自己望文生义的解释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考据原则是文言词义辨析最基本的原则,也是首选的方法,一般的字词辨析问题都能通过查工具书解决。我们要培养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词义问题的习惯。

二、诵读原则

有些文言字词容易出现模棱两可的解释,这种说法也行,那种说法好像也有道理,并且几种义项都能在字典或词典中找到依据,这时单靠考据已不能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诵读原则。“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有道理的。其依据有两方面:一是诵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能够获得灵感;二是诵读的过程也是品味的过程,在品味中能够形成语感。

例2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此句中的“华”字,一般教材中均注为“同‘花’”,将“春玩其华”解释为“春天玩赏花朵”似乎也可以。其实,这也是不准确的,请看如下教学过程:

师 书上说“华”字通“花”,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华”字即为“花”字,如“华山”即为“花山”,因山的形状似花而得名。大家注意,如果这里同“花”,就要读成“huā”。大家一起读“春玩其华(huā),秋登其实”。

生 “春玩其华(huā),秋登其实”。

师 如果我们换一种读法,按照现在通常的读音,读成“春玩其华(huá),秋登其实”,大家试试看,行不行?哪一个含义更丰富?哪一个读音更恰当?要多读几遍,仔细体味一下。

生 感觉应该是读成“春玩其华(huá),秋登其实”。

师 有依据应该读成华(huá)吗?

生 有,下文一句是“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就是成语春华(huá)秋实。

师 除了春华秋实以外,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华而不实。这个华也通“花”,本义是只开花不结果,但是作为成语的华而不实,就不是只开花不结果。大意就是绣花枕头,看上去华丽丽,肚子里没货,也就是说它有引申义。我们完整地读一遍整段的课文。

生 (齐读)“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师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古人学习,是把自己当成农夫,目的是“秋登其实”,重在“实”字,果实累累,供大家吃,实是什么呢?“修身利行”,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天的人学习,重在华,华是什么?“讲论文章”,其实是把自己当成踏青的人,急着告诉大家,我见过多少华丽丽的花海,见过多少花枝招展的大树,在微信上发过多少吸引眼球的照片。作者认为这种学习的目的是不够高尚的。这两种目的决定了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春玩其华,注意这个动词“玩”,很轻松,而真要来点实际的――治国平天下,就很艰难了。这样看来,“华”字可以引申为“华丽、华美”的意思,也应该读成华(huá)。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诵读可以将灵感与语感应用于词义辨析,其效果比考据更为灵动。

三、解构原则

有些文言字词的含义很复杂,甚至有些字词,自古以来就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些字词,就需要引导学生耐下心来,将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中,推敲出最为适当的注解,这就是解构原则。

例3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此句中的“说”字,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的影响,许多教参的意见都是:“‘说’同‘悦’,赞扬,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其实,这也是不对的,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 这句中的“说”字,有一种意见是:“‘说’同‘悦’,赞扬,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大家仔细推敲一下,赞扬、取悦、炫耀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生 赞扬是夸奖别人,取悦是让别人夸奖自己,炫耀是夸大自己的优点,不是同一回事。

师 既然这三个词不是同一回事,用来注解一个字是不是有点问题?大家讨论一下,这三词当中,哪一个是最恰当的?

(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偏向于夸耀。)

师 要了解这个字的准确含义,要联系上下文分。先看这几句话:“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意,这几句话教材中没有选入,但正是“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的上文,正是有了这几句话,才有了下面古今对比的结论。这几句话中,要注意“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中的“言”字,它是什么意思?

生 解说、评论都可以。

师 大家是不是感觉到这个“言”字和“说”字在语境和词义上几乎是一样的?

生 有这个可能。

师 那么能不能再找一下有没有别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生 “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一句中的“讲论”,也是“解说评论”的意思。

师 “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从这两句话的比较意义来看,大意就是:古代的学者从“为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今天的学者则是出于追求个人荣誉的目的。这样看来如果这个“说”字通“悦”,也不是取悦,而是愉悦,是让自己开心。“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意思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修身利行,这是“实”,是最高层次;那么低一点、“虚”一点层次的是什么呢?是“讲论文章”,“讲论”即为“说”,解说、评论。

经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自然明白,此处的“说”字不是通假字,而应取其本义,简单而言,就是“言、讲论”,深层的含义就是通过讲论文章,夸夸其谈,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

辨析文言词义,是最能反映语言工具性的教学活动。任何字词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是为了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试图运用几种公式或方法来投机取巧,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各个击破,注重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语词的辨析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下一篇:对学校课改中出现教学模式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