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

时间:2022-06-04 05:09:38

浅谈有效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

摘 要: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中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有效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有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做好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扩大混龄交往范围,并充分发挥混龄交往的优势,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早期同伴关系,也为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同伴交往; 混龄交往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94-002

从1996年起我园就开始进行《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课题研究,在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中,我们最初注重的是同龄幼儿之间的交往,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具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交往能力,孩子们的交往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开始了对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以便我们更进一步、更有效地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

一、幼儿对同伴交往的迫切需要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在互动中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亲子关系的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中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学校适应困难,孤僻、退缩、冷漠、压抑或其他心理失调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价值。

二、混龄交往活动与幼儿的发展

由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因此大多数幼儿缺乏与兄弟姐妹交往的机会。针对这一现状,我园初步尝试了混龄交往活动的研究。“混龄交往活动”是指打破幼儿的年龄界限,让不同年龄的幼儿通过混合的组织方式,在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环境中,像兄弟姐妹般地一起活动。混龄活动包括混龄教育活动、混龄游戏活动和混龄生活活动。我们将4-6岁的中大班幼儿混合在一起,肯定孩子具有自发性的教育本能,让他们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朋友,在互动中彼此配合,彼此协助,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幼儿集体交往能力的发展。我们期望这些孩子能像兄弟姐妹般生活在一起,并通过相互学习、模仿,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有关专家指出,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异龄儿童间一起学习、生活、游戏会增加发生认知冲突的机会,这种混龄交往会创造 “最近发展区”,他们之间会产生观点的相互挑战和冲突,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尤其是社会理解的发展。混龄交往常常会使幼儿超越自己的原有水平,达到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这种异龄之间的社会建构,能促使每个幼儿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幼儿混龄交往活动可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增强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混龄活动中各成员占有独特的位置,均能有交流、操作、游戏的自由,幼儿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学习与活动的参与程度大,而且在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以及合作互助的同伴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幼儿的个性也得到发展,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混龄交往活动可以保证“大带小,小促大”的合作地位,发挥集体的互助力量。在组织混龄交往活动时我们注意提出明确的合作内容与方法,并且确保混龄交往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我们常要求幼儿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倡导“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的合作风气。活动中幼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启发、相互合作、相互调整,从而完成任务。

三、对班级中幼儿混龄交往的观察与分析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很注重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同样在我们的混龄班里,我更是注意对这些混龄幼儿的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也更加便于我针对幼儿混龄交往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下面就把我在班级中对幼儿混龄交往的一则观察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大孩子与小孩子如何交往、合作?

观察时间:集体活动《鞋子的特殊本领》进行中

情景描述(一)

扬扬(中班年龄孩子)和龙龙(大班孩子)在一起为鞋子找朋友,扬扬拿着一只鞋走到一堆鞋子边就站着不动了,龙龙跑到他身边告诉他:“你拿的鞋是红色的,它的前头有一个蝴蝶结,还有许多小孔。”龙龙说完就走开了,扬扬还是站着没有动。过了一会儿,龙龙见扬扬还没有找到鞋子,就径直将鞋子拿给了扬扬,说了句:“找到了。”就又走开了。

情景描述(二)

扬扬用鞋子测量桌子的长度,龙龙则进行记录。龙龙一会看看这,一会看看那,等他重新转回头看扬扬时,扬扬已经用鞋子测到桌子的一大半了,龙龙只好问扬扬:“你量到第几只鞋了?”扬扬低着头想了一会,说:“不知道。”龙龙只好请扬扬重新测量,扬扬就收回鞋子,重新测量。我以为龙龙这回一定会仔细看了,可没想到他还是东张西望,最后还是数不清扬扬量了几只鞋。

情况分析

⑴从情景(一)中可看出,龙龙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出色,但他却不懂得如何去帮助弟弟,他自己会的知识也不知道怎样讲给弟弟听;他也不懂得在和弟弟说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好弟弟的眼睛。而扬扬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也比较弱,在接到哥哥的提示后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办,或许他不知道哥哥在指教他?

⑵从情景(二)中可看出,龙龙的操作能力较弱,尤其是与人合作时,他不懂得要仔细看好别人测量进行记录。他以为测量是扬扬的事,和他无关,所以他很不专心,也就数不清给的测量结果了。而扬扬也不懂得要量好一只鞋就喊哥哥记录一下,他们俩个都是自顾自做自己的事情,不懂得如何交往与合作。

教育措施

⑴情景讨论,习得交往技能

我排演了一个类似情景(一)的情景表演,让孩子们进行讨论:“想让别人听清你说的话,可以怎么办?”“怎样才能听清别人说的话?”

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了最基本的交往技能:与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如果别人不看你,你可以碰碰他对他说:“请你看好我的眼睛,听我说话,好吗?”同样当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好对方、耳朵要听好别人等等。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掌握刚学到的交往方法,我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情景表演,使孩子们将自己说的又通过动作、语言等方法表演出来,给孩子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⑵合作游戏,强化交往技能

针对龙龙(及多数孩子)合作意识淡薄的现状,我在班内开展了一系列需要合作的游戏活动。如体育游戏“袋鼠跳”、“马兰花”、操作游戏“修补图书”、语言游戏“我说你做”等等,在这些充满趣味的游戏活动中,不用老师反复强调和讲解,孩子们都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更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也渐渐掌握了合作交往方面的技能。同时,我对合作好的幼儿给予一定的表扬,这样也更好地调动了幼儿与人合作的积极性。

⑶家园协作,提高交往技能

孩子们在幼儿园习得了基本的交往方法,还需要家长在家中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于是我及时与家长联系,指出了孩子在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从而使孩子们的交往技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施效果

通过让孩子了解与别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后,孩子们与人合作操作的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那种自顾自做事的现象也少了许多。家长也反映,自从老师反映过孩子的情况后,作为家长也确实忽略了孩子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现在能注意引导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合作游戏、提醒孩子注意听清楚别人说的话、别人说话时要仔细听好。不仅如此,许多家长还注意引导孩子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进一步配合老师引导孩子提高交往技能,使孩子们的交往能力有较明显的进步,为今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四、对幼儿进行混龄交往教育的几点思考

通过一段时期对幼儿的混龄交往进行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看到了混龄交往对幼儿交往能力、语言表达、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了进一步推广混龄交往成果的必要性,以下是我对幼儿混龄交往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宣传推广,进一步扩大混龄交往范围

对于班级中混龄交往方面出现的成绩可及时传递给家长,如通过宣传栏、家长会、幼儿成长档案、园刊、汇报会、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们推广,争取家长们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使家长们在观念上和我们达成对婚龄教育的共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家长对混龄教育的信心,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混龄教育的热情。

(二)利用社区资源,充分发挥混龄交往的优势

在进一步做好班级混龄教育工作、推广混龄交往研究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一个社区里,就像一个大家庭,许多大大小小、年龄不一的孩子都会在社区的公共场合一起玩耍、游戏、聊天等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家长们对混龄交往的认识,充分利用社区混龄儿童资源,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向家长们宣传混龄交往的优势,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如:橱窗宣传、板报宣传、育儿指导等等。

(三)进行混龄指导,适时提供混龄交往的场所

在社区中,有许多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就可在社区建立“学校放心小站”等场所,联系一些有丰富的照看经验和教育经验的人士担任指导老师,这样既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又可以给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提供混龄交往的机会,使得年长孩子和年幼孩子彼此之间有沟通与和谐的机会,使大小孩子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赞赏、互相合作、共同进步,表现出真正的手足之情,这样的混龄形式为孩子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混龄交往的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诱导、关注、帮助儿童之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充分运用“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充分挖掘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潜能,真正通过同龄促进、异龄促进、角色换位等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研究 下一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