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控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04 04:01:58

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控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基本业务流程和贷后管理,以及出现违约情况的处理方面与大型客户暂时还没有较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多数银行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有些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逐步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差别信贷政策,如建行总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特点设计了“速贷通”和“成长之路”两个新信贷品种,工行总行则对所有二级分行按区域进行等级划分,区别掌握小企业信贷政策,划分标准主要是依据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小企业信誉状况的优劣,共分四个等级目前衡水为四类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受到较为严格的控制。

总体看,面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国有银行与小银行采取的风险管理模式各有特点:大银行采取的方式一是提高准入门槛,二是延长审批程序,三是集权管理,四是逐步开始对中小企业贷款单独考核管理,实行严格的处罚制度,如工行的停牌制度;小银行一是缩短放贷时间,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如贷款期限大部分是1年以内,半年至一个月的占有相当的比重,二是贷款高定价,利率上浮在70%左右,利差收益大部分用于核销不良贷款,用于提取专项拨备。

二、银行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审批权限集中不利于基层行营销客户

国有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上收信贷权限,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的评级、授信和贷款业务都必须报上级行审查、审批,中间环节较多,手续烦琐,审查审批时间延长,从基层组织材料上报市分行审查、再到省分行审定,往往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中小企业贷款大部分是用款比较迫切的流动资金贷款,往往一、二天的时间就会影响到一个客户的去留。

(二)信贷政策实行“一刀切”,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过高

信用等级评定是信贷准入的基本条件之下,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均按各自总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等级评定的条件与定位比较高,不分企业规模大小,标准一致。许多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规模和信用等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规定的贷款发放条件,从而在申报项目的横、纵向比较中处于劣势。

(三)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分产品、分部门、分客户的核算机制和科学的定价体系。贷款审查通常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市场细分,盲目“抢大户”,没有清晰的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和地区风险控制的政策目标。在信用风险发生后,又急于抽回贷款,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客观上加剧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致使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造成新的违约。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可能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如信贷萎缩、不良贷款突增、金融机构获利能力下降等。

虽然大银行普遍建立了内部评级系统,但方法仍然停留在“打分卡”阶段,距离国外优秀银行的“模型化”处理方式还有着很大差距。小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更不成熟,衡水市农村信用联社还未开展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对贷款企业只看其有无抵押或担保,不注重财务指标的考察。

三、加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商业银行实行灵活多样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改变“一刀切”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上级行在制定信贷政策,特别是在分配信贷资源时统筹考虑基层行生存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适当下放信贷权限。基层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地经济、企业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贷款决策和定价机制。

(二)信用风险评价要注重财务指标的分析,尤其是现金流分析

地方性金融机构尤其要改变以往只注重抵押、担保的传统做法。通过对衡水辖区440份中小企业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毛利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现金流动负债比、流动资产比率6项财务指标与企业违的有比较显著的关系。

(三)信用风险评价同时要注重对企业家个人信用状况等关键指标的考察

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存在部分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单靠财务信息难以全面评价、预测企业的信用风险。因此要加强对企业家个人信用状况、企业特征等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使得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更全面、客观。实证分析发现,企业所有制结构、行业性质、企业性质、产品结构、企业家受教育程度、是否为出资人、类似管理工作年限、贷款利率、贷款信用抵押情况等关键指标是评价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时需要重点考察的,尤其是中心企业业主个人信用状况,对企业借款履约前景具有很高的预测能力。

(四)加快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加强中央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保证系统各项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及时上报。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征信系统低成本获取企业各类信息,将有助于建立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同时,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的建设,为每个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

上一篇: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下一篇:中美债市结构差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