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统筹与校际合作的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模式建构

时间:2022-06-04 02:34:22

基于区域统筹与校际合作的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模式建构

[摘要]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基于区域统筹与校际合作视野改变以往创业教育研究的校内视角,超越个别高校创业教育的特色模式建构,探究区域协同创新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塑造的内在关联,以“四位一体”模式建构回应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区域缘起、功能定位、范畴建构、资源整合、机制运行、结构优化与路径依赖。

[关键词] 区域性;创业教育;地方高校;“四位一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06?05

党的十报告指出: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随着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成为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风生水起。

一、区域协同创新的本土化视野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从区域协同创新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着手,结合区域定位探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区域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有效机制与实现途径,以服务区域发展的理念建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以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高校个体挖掘较多,对区域整体性关注甚少,区域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要超越高校个体特色模式的建构,基于区域统筹视野关注地方创业教育的校际协同创新,探究区域定位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从创业教育集体行为与特色范例中进行理论抽象与经验总结,改变以往分析单位存在单一高校的局限,对区域高校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与整体配合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一方面,在形式上呈现一组基本假定图示,使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思路、模式、命题公开化,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为主旨。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侧重于对原有创业教育模式变量的突破与改革,突出高校创业教育区域协同创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

二、区域缘起的“四位一体”

地方高校伴随区域发展应运而生,但目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区域性关注严重不足,创业教育本土话语缺失,建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势在必行。

(一)区域竞争的重要性

随着区域经济的崛起,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引发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建构的重要。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在教育。作为浙江三大区域经济中心之一的温州市,曾今凭借家庭能人的创业模式在区域发展中一马当先,形成地域独特的家庭培育创业型人才机制,塑造一人创业全家就业的择业理念,塑造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当前随着温州人经济的崛起与温州产业空心化的加剧,以往家庭培育创业能人的方式难以为继,温州在区域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区域竞争的资本、土地、人力资源三大要素中,温州有雄厚的民间资本与充足的地域发展空间,最为紧缺的

是创业型人才。温州的科教支持系统是其创业系统中最为薄弱的部分[1](45)。

(二)区域整合的必要性

区域协同创新需要区域内外要素的整合,即是把以往零散与冲突变量通过统筹调节的方式相互串联,实现资源协作共享与合理配置,这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建构的必要。当前温州提出“三生融合”的奋斗目标,突出区域融合发展。温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创业教育资源,地方高校不断加强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依托民营经济的区位优势、传承永嘉学派的创业文化、利用地方政府的创业扶持、把握区域民间资本的创业导向,不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区域定位的现实性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只有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并凸显地域特色,才能保证创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并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这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建构的现实。温州被誉为“创业之城”,植根于这片创业沃土的地方高校,发扬温州人“特别能创业”的区域精神,以区域创业特色引领学校办学特色,改变单一的专业学

科设置以及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建设创业型院校匹配温州“创业之城”的区域定位,将创业教育的地方特色模式打造作为迎接教育部评估的重要抓手,教育部明确指出评估结论为优秀的院校必须特色鲜明,办学特色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极其重要。

(四)区域转型的紧迫性

区域转型是当前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的智力支撑,引发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构建的紧迫。当前温州正在实施“两创”战略――创新强市与创业富民,提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奋斗目标,推动温州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进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温州高校及时将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相对接,积极开辟创意产业教育基地,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助推创业教育模式转型升级。

三、功能定位的“四位一体”

目前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互动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对区域发展最为敏感的创业教育研究则显得较为单薄,尤其是功能定位的关注甚少。

(一)本位化的目标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孕育地方高校的诞生,地方高校要在更加有效地推动服务于区域发展方面下足功夫,根据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区域竞争力,以本位化的功能定位来审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所谓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就是说大学能够主动应答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出的问题,,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42)以温州为例,当前温州产业结构的“低小散”状况依然严重,加上温州人经济的外向型引发温州产业空心化的加剧,温州创业型人才外流现象十分突出,温州高校创业教育为地方培养创业型人才任重而道远。

(二)本土化的途径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对接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温州高校依托区域民营经济与商会发达的地缘优势,坚持服务区域发展立创业,依托学科优势助创业,借助行业引创业、强化校企合作育创业的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与策应区域产业发展,创业教育形成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专业课程优化为支撑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业与产业对接、与就业相连、与岗位衔接、与企业合作的互利、互补、互通、互融的运行机制。

(三)本地化的保障

地方属性是地方大学的重要特征,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有命题是保障本地化。“地方高校为区域转型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地支持地方大学创业教育。”[3](135)基于温州本土创业人才外流的严重以及产业空心化不断加剧的事实,当地政府重视高校创业教育的物质投入与政策保障,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行业联动――民间扶助”的本地化保障模式,将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意创业实践,有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也易于获得社会各方的扶持。

(四)本色化的定位

地方高校不同类型的设置以及特色鲜明的办学特点,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各类创业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温州高校为了避免创业教育的趋同化,突出创业教育的层次本色化。一是从类型上看,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本科院校优化第二课堂普及创业理念,2008年与2009年分别成为省级与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标杆的高职院校强调第一课堂提升创业技能,学校在2007年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以创业教育为切入建立完整的职教育体系赢得教育部专家高度赞誉,成为全国示范高职院校。二是从定位上看,温州高校创业教育重视独立学院子体与创办母体差异,母体院校推行创意创业教育,按公司创业模式组建创意精品园;独立学院推行商贸流通创业教育,按店面营销模式打造创业商贸园。三是从特色上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构“三园三体系”创业园模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三进四出”的创意园模式,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原为温州农科院)积极创设农业创意园成为现实版的开心农场。

四、范畴建构的“四位一体”

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建构创业教育本土化模式必然涉及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业型院校的办学定位、创业型课程的体系打造与创业型实践的组织保障。

(一)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落实,区域转型发展急需众多创业型人才不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如何与这种时代要求相衔接彰显地方高校育人功能的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以往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忽视从区域战略定位审视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规划。温州作为我国创业实践最为活跃的区域,在区域“两创两富”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超越区域性的专业学科设置以及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模式,更多地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创业型院校的建设

知识资本化与研究成果产业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地方高校探索办学模式从教学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转向创业型院校是一个巨大触动。温州高校以温州人创业特色引领学校办学特色,提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重视区位创业的地缘优势,结合自身的人才科研积累,凭借温州非公经济雄厚的优势、复制温州人特别能创业的精神、争取政府创业政策的扶持、利用民间创业人脉的关系,打造创业型院校。

(三)创业型课程的开设

创业型课程是培养创业型人才与建设创业院校的基础性工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最大的困境在于如何从整体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目前高校课程体系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建,创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开设几门相关创业课程的初级阶段上。温州高校在这一方面迈开实质性步伐,从顶层设计切入,构建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体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分别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两个维度打造以培养岗位创业意识为主的创业课程体系。

(四)创业型实践的强化

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教育,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温州高校利用地方独特创业地缘优势,积极搭设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打造“学做合一、校企合一、教研合一”的创业实践模式。一方面,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与专业基础,建设校内创业孵化园,建立多方引导与评价机制,评估与考量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将具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引入孵化园,进行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依托工学结合的平台,按照专业与行业特点组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策划与推广过程,积累创业技能与锻炼创业品质。

五、资源整合的“四位一体”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区域资源整合涉及到区域经济的地方特色、区域文化的历史传统、区域政治的行政绩效以及区域社会的交往方式。

(一)经济资源

温州模式最大的亮点在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温州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1.9%。民营经济作为民本经济的表形式,其本质是一种创业经济。温州高校在创业教育中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依托,借助民企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创设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主动与地方企(行)业合作,形成共建专业、共创课程、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培人才与共同研发的长效机制,使高校成为区域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文化资源

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是影响区域发展的无形资源,温州人“特别能创业”区域精神与地方创业文化息息相关。温州是永嘉学派的诞生地,该学派提倡“讲实事、究实理、求实效、谋实功”[4](338)。在历史上温州人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特别强调“工商皆本”与“利义并重”的价值主张,这种务实的经商文化孕育浓厚的地方创业氛围,当前温州地方高校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通过教育方式复制与传承温州人“善于创业、敢于创业与勇于创业”区域精神。调查表明,温州大学生约有83%表示会考虑创业,约有30%在校大学生正在进行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与其它地区不到3%比例形成鲜明对比[5](30)。

(三)政治资源

温州地方政府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视为区域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蓄水池,将其视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工程之一,积极成为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推动者与主导者。温州市政府2011年印发《温州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方案》提出:建立大学科技园创新服务体系,优化专业服务,吸引高校师生以及地方的各类科技创业者创办科技企业,充分满足高校院所高素质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提供企业管理、投融资以及其他企业发展必需的各种创业服务,提高创业和孵化成功率,不断培育和孵化新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社会资源

温州是中国熟人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讲关系、重人情是推动温州人经济崛起与温州人经商成功的重要社会因素。温州高校创业教育在重视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开发过程中,十分关注利用普遍民间信用与特殊人脉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本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一是争取海外温州资源,目前温州在全球130多个国家经商置业的华侨有60多万,地方高校通过各种人脉渠道争取他们以各种形式支持家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二是争取市外温州资源,温州人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温商群体,据资料统计温州人在全国200多个地市成立温州商会,开办专业市场2000多个,温州高校充分认识温商回归在加快打造创业教育升级版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争取校友资源。温州高校创业教育大力打造“校友品牌”,杰出创业的校友既是提高学校创业教育知名度、扩大美誉度的忠实而有力的实践者、传播者,又可以通过校友慷慨无私资助反哺母校创业教育。

六、机制运行的“四位一体”

运行机制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温州高校从纵向科层视角与横向系统视角建构“四位一体”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一)纵向科层视角

社会学家韦伯在谈及社会管理类型时,认为法理型与科层制是最合理的组织类型,它以工具合理性与非人格化满足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温州高校创业教育自上而下的蓬勃开展,从学校内部结构的科层视角审视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内部建构,以学生趣愿为基础,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按科层制建构立体动态的四级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班级创业营(组、队)――专业创业室――院系创业场(坊、中心)――学校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机制保障。

(二)横向系统视角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温州高校建构“四位一体”校外运行机制。第一,政府主导。政府将创业教育视为是汇集区域创新的源泉,推行大学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第二,学校主体。温州高校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作为以评促建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创业型大学、培训创业型队伍与开设创业型课程。第三,企业参与。温州高校重视创业教育的企业孵化优势,通过产学合作路径审视企业所需要素在大学内部积聚,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与人才优势互通。第四,行业联动。温州充裕的民间资本孕育组织程度较高的行业协会(商会),为本地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本。如创业论坛的主讲资源、创业项目选择的信息研判资源、比单一企业更加多元的实践平台资源以及各种创业基金扶持资源等等。

七、结构优化的“四位一体”

区域性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需要剖析创业教育结构,分析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结构整合与变量优化。

(一)主体的优化

区域协同创新需要地方高校打破长期“关门式”创业教育格局,积极拓展创业教育主体资源的丰富性。温州高校基于区域特点构建创业教育主体的“四位一体”。第一,政府主体。从温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审视温州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与流失,从政策与投入方面注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第二,学校主体。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审视建设创业型院校、开设创业型课程、打造创业型师资与搭设创业型平台的落实者。第三,企业主体。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第四,行业主体。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促进功能,审视行业具有的信息、服务、资金与组织优势。

(二)客体的优化

温州高校基于大学生教育客体特质实现创业教育有教无类。一是普适教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二是融合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业教育,革新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精英教育,通过设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以“创业先锋营”形式组建创业班级,挑选部分创业素质高、能力强与动力足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个性化打造。

(三)介体的优化

介体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以课程为例,温州高校创业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第一,从案例教材走向校本课程。起初温州高校编写温州人创业实例辅助专业教学,随着温州人经济的崛起温州高校越发注重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二,从单一课程走向综合课程。温州高校改变以往象征性地开设几门相关创业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渗透、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统一、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相支持的创业教育课程群。第三,从专业课程走向基础课程。温州高校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公共课程为拓展,创业教育走出一条“横向到边”与“纵向到底”的课程演绎路径。

(四)环境的转型化

当前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温商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温州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努力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加快推进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这为温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转换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第一,市场化。传统温州创业模式是一种家族创业模式,创业人才主要是通过家族创业氛围的熏陶,随着区域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高校越发重视市场化机制培养创业型人才。第二,引导化。传统温州创业模式是一种自发创业模式,缺乏政府的有效介入,导致产业层次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块状经济积重难返,如今温州高校以“建设创业型大学”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业课程、创业师资与创业平台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第三,创意化。传统温州创业模式是一种商贸创业模式,如今温州高校依托温州轻工与商贸发达的区位优势,以文化自觉的姿态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三进四出”为理念创意产业园建设作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第四,岗位化。传统温州创业模式是一种能人创业模式,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与职业生涯的规划,当前温州高校提出“岗位创业”这一崭新理念作为区域转型的积极回应。2012年4月9号中国青年报用一整版篇幅集中报道温州大学构建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

八、路径依赖的“四位一体”

在区域整合背景下温州高校创业教育逐渐形成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实践活动的主旋律与网络平台的主动权。

(一)教学活动的主渠道

温州高校创业教育逐渐从第二课堂回归第一课堂,改变以往将创业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活动延伸与扩展,一是以院系为基础开设“共同但有区别”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元素,扩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内容突出时代性,方法体现创新性,过程强调实践性;三是探寻创业教育与基础课程的契合点。作为国家级创业人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区――温州大学,2010年将创业教育融入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成为高校创业领域热点话题[6]。

(二)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温州高校努力打造创业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不断移植区域创业基因与复制地方创业传奇。一是通过校园传播媒介加强创业带动就业的宣传,使自主创业成为就业方式的新时尚;二是以创业典型作为切入,创业论坛邀请成功创业者到校讲座,尤其是校友典型的真实性、起点的相似性与教育环境的相同性更加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构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组织模式成为温州高校创业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实践活动的主旋律

温州高校大力开展特色鲜明的创业竞赛活动,通过创业竞赛选拔提升学生创业技能,评选优秀项目进行奖励与市场化运作;如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等,通过以赛代练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预设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活动空间。

(四)网络平台的主动权

《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1.94亿,网购渗透率提升至37.8%,全年网购金额达到7566亿元,较上年增长44.6%。温州高校结合区域商贸发达的优势,大力拓展网络创业教育空间,在严峻就业情势下网络创业成为温州高校大学生最青睐的创业方式之一,例如2009年4月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成立淘宝网创业培养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区域协同创新要以“四位一体”模式建构回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区域缘起、功能定位、范畴建构、资源整合、机制运行、结构优化与路径依赖,打造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区域协同创新模式的升级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郭元源.创业支持:杭甬温三地比较[J].浙江经济,2009(21):45.

[2] 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5 (11):42.

[3] 左雪松.论温州模式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区域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35.

[4] 陈安金,王宇.永嘉学派与温州地区文化崛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 中国教育报.思政理论课开讲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12-28.

[收稿日期] 2013-11-15;[修回日期] 2014-01-19

[基金项目] 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Y201330237);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850);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崛起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转型研究”(DF201318)

[作者简介] 左雪松(1981-),男,安徽枞阳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创业教育;夏道玉(1981-),女,安徽天长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环保企业市场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下一篇:商务英语教学中引入CBI教学理念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