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中以四元结构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机遇

时间:2022-06-04 01:41:40

经济转型中以四元结构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机遇

【文章摘要】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结合带来一系列问题,也迎来了以诸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分工细化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机遇。本文在四元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和农村与劳动力转移有关的产业发展进行探索,最终提出了发展城市生活服务业和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

四元结构;经济转型;劳动力转移;产业发展

0 引言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结合,具体体现在相关的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在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拉大了城乡之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差距。目前关于经济转型中城乡差距和城市二元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本文以四元结构的划分和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局势为背景,引出目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机遇。

1 产业机遇初探

1.1 经济转型期间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经济技术转型。信息和通信技术普及;生产环节越发规模化和专业化;消费需求的差异化日益明显。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劳动力优势有所降低。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所面临的一边是居高不下的结构性失业人口,另一边是日益增多的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适度增加社会保障的供应也许能从短期内缓解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但长期而言,不但会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养成依赖,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农村内部,情况有所不同。农村土地流转的扩大与规模经营的发展在增加一部分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大了外出打工人口的流动风险。如果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在长期内不能充分满足这类就业人口的需求,再加上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后,这部分转移人口就成为了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劳动力。当他们选择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经营时,却没有土地供他们耕作。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增大劳动力需求的重要性。

1.2 人口老龄化的有利形势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未富先老”的状况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心理问题、养老金空账以及人口红利消失等。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另一面却是由问题衍生而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我国老龄产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呈现诸多不足,表现为:供需脱节,产销不对路,与市场化、产业化尚有一定距离;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基础的为老服务产业缺乏专业性人才,导致老龄产业在低水平上徘徊等。所以,怎样使政府规划和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1.3 城市分工细化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人口转移

经济增长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分工向精细化发展,这一点在城市内部体现得尤为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抬升了在岗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使越来越多人更愿意花费低于自己时间成本的价格购买某项服务。

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除了做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多元化扩展之外,还会面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为了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化解历史包袱,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2013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总规模为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尽管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当地政府发展困境,但长远来看,如何解决好劳动力转移和当地产业的发展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2 相关产业发展建议

2.1 城市服务业

老龄化的到来和城市生活时间成本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日益增强。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增加和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劳动力的增多,发展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服务业可以作为吸纳转移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诸如城市高质量服务业、社会机构、老龄化产业及其相关的金融、生活和心理类服务业都是可以拓展的对象。据2012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统计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数为59.9万人,占总城镇就业人口比例仅为0.416%。可见城市居民生活类服务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因土地流转面积和农业转移人口的不断增长而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农业部门的土地流转加速,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和农业工业化生产,使得大量农业人口进入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村非农业部门发展落后,对相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规范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就农业自身发展而言,以西方工业化为参照系的工业化、市场化浪潮从中国城市向农村蔓延的同时,应该正确认识农业的规模化,谨防陷入过度规模化带来农民失业、乡村社区消亡和多样化农业遭到破坏的陷阱。农业自身的发展不能因过度强调生产效率而忽视了农业本身的安全性。小规模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例如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社区支持农业)就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形式。增加农产品自身附加值的方式有很多,而不应局限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3 总结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等状况既是问题也是机遇。城市生活类服务业和农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值得扩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政府采取的相关财政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机制应该与产业政策和产业自身发展相结合,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蒂莫·J.海迈莱伊宁和里托斯·海斯卡拉.《社会创新、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产业、区域和社会的结构调整过程探索》,2011年9月

[2]张建华.《经济转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发展经济学论坛(武汉2006),学术报告

[3]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4]郑秀峰.《中国农村的产业发展及方向选择》.经济经纬,2004年第二期

[5]张孝德.《农业工业化失灵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思考》,2011年11月

【作者简介】

李思洁(1992.01—)女,汉,四川省自贡市,本科,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时效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