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闻采访中的细节运用

时间:2022-06-04 04:06:02

简论新闻采访中的细节运用

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以及记者的敏锐观察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细节的运用十分重要。只有掌握受众心理,善于捕捉细节,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用朴实生动的细节去撩拨读者的情感,用丰富的色彩和个性来反映主题,是新闻写作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作为都市报的记者,在实际采访中,笔者对新闻细节在新闻中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选择面访可以得到更多新闻信息

采访有很多方式,有电话采访、面对面采访、网络采访、书面采访,经常采用的多是前两种。电话采访能给人带来很多便捷,省去了记者的奔波之苦。但面对面采访却有电话采访所得不到的效果,能通过眼睛洞察被采访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写出更有感情和实在的报道。

两年前,作家刘震云在出版《一句顶一万句》之后,笔者所在报社计划对他进行采访。如果进行电话采访也不是不可以,但得知他将于初春时节回河南老家后,笔者还是决定到他的老家河南延津进行实地采访,这样能得到电话采访所无法获得的更多细节和信息,效果会更好。

“记者见到了从北京回家省亲的著名作家刘震云,他候在屋门口,与我们一一握手,温和亲切。身着人们熟悉的招牌式黑色对襟上衣,裤子与鞋则是运动型的,后来才知道他每天清晨要长跑。接着,他引领我们到二楼客厅。”

“他让我们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自己则搬一张木头椅子坐在我们对面。家里有小保姆,但他躬身亲为,一遍遍为我们沏茶,谁的水杯不小心洒了,他站起来去拿纸巾,我们帮他擦,他不让。他做这些事情很是自然。”

“令人开怀的刘式幽默不时迸发在谈话中,使这次访谈轻松了许多。”

这样的文字细节只有亲历才能得到,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被采访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将其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仅仅是概念化的语言。独特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看着亲切、品着实在,使报道更具亲和力,也使得读者对作家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良好的交往气氛可以捕捉更多的细节

美国学者曾大胆地提出过一个新观点:“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眼中有人,抓好细节,这是写好新闻的秘诀。”运用好细节可以使新闻事实“活”起来,所以,细节决定新闻采访的质量与成败。采访中,记者只有与采访对象形成良好的交流气氛,被采访人才会敞开心扉与记者交谈,采访才能顺利展开,记者也才会在这样融洽的气氛中捕捉更多的细节,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可信的新闻事件。

两年前,笔者采访一对即将举办结婚70周年庆典的老年夫妇,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还好。夫妇俩的身份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抗日老战士。采访他们之前,笔者得知之前有家媒体采访过,但由于记者采访不深入不到位,对两位老人“娃娃亲”的这段经历写得并不确切,且使人尴尬,听老人儿媳妇说,婆婆看这张报纸时竟然急得掉下了眼泪。

笔者前去采访,两位老人刚开始也有顾虑,怕又像上次一样报道出现失误。但随着笔者和两位老人拉家常,老人由被动变主动,开始讲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善于讲话的老太太,从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当干部,又到“”中受冲击等,把自己壮丽又坎坷的一生毫无保留地讲述了出来。因此,在写这篇稿子时,素材和细节根本不成问题,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这篇以《坎坷相依命,风雨共苦甜》为题的专题报道发出以后,很快得到好的反馈。老太太的儿媳打来电话,说老太太一字不差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连连说写得好。两位值得尊敬的“老革命”看了满意,笔者也感到十分欣慰。

通过这次采访,使笔者体会到采访人和被采访人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氛围,才能挖掘出更多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细节,新闻报道也才更加生动,人物更加鲜活,使读者更加信服。

新闻细节烘托事件本身

2012年3月5日,郑州歌舞剧院原创舞剧《水月洛神》到国家大剧院参加新春演出季活动,笔者随市属媒体前往采访,写出了《京城之夜 “洛神”之夜——为期两天的〈水月洛神〉新春演出季活动圆满拉上帷幕》这篇报道,反响很好。大河论坛当天贴出这篇稿子之后,有数百名网友点击阅读,有的还给予热情回复:“愿郑州歌舞剧院出更多精品。”

文化报道不同于社会新闻,关注人群不多,但这篇文化报道在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一是新闻事件本身,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经典魅力;二是采访中现场细节描写的运用。

“入夜时分,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成为一个发光的巨大半球体,璀璨夺目,来自郑州,首登国家大剧院的舞剧《水月洛神》,使首都观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消息的导语一开始就切入演出气氛中,烘托了演出地点的庄重,这里既不是河南人民会堂,也不是河南省艺术中心,而是国家最高规格的艺术殿堂。《水月洛神》在两会期间赴京献礼,显然意义非凡。

“为期两天的‘《水月洛神》2012新春演出季活动’在首都观众充满激赏与眷恋的经久不息掌声中圆满拉上帷幕。”“每场演出后,都有观众拥向剧场门口的工作台,激动地在‘观众留言卡’上写下自己的观感。两天来,留下感言几百条。一位姓王的先生写道:‘这是一部凄婉动人、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年轻的胡先生早已在手机内写下感言,散场后,要来留言卡,认真地抄下:‘洛神,就像曹植的品性、才艺,天赋神赐,不可割离,无法抢夺。这部美好的舞剧,将深深留在观众的心里。’来自德国和波兰的文艺专家看了这部剧后,对这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演绎唯美浪漫爱情故事的戏剧大加褒奖,连连赞叹。”

观众的评价是对剧目的最好评价。在这篇报道中,笔者重点写了演出现场与观众的反应。以此衬托演出的成功和中原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些零星闪光的新闻细节突出了舞剧的光辉,使它光耀中原和京城,从而给予中原人一定程度的心灵抚慰与精神鼓舞,也树立了郑州市良好的文化形象。

要在采访现场下足功夫

采访时不到现场,不去认真核对,变成文字时“想当然”,为了抢新闻就匆匆提交了稿件,势必会出现错误。

2011年冬,央视著名戏曲主持人白燕升来河南开演唱会并与媒体记者侃侃而谈。在这次采访中,白燕升谈到了记者的采访,让人印象深刻。来河南前,白燕升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国京剧艺术节。在赴郑的列车上,他看到一家武汉的报纸报道了这件事,阅读时,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原来记者在报道参加艺术节的领导名单时有误,因为白燕升清楚地知道有位领导因事未能到场。原因可能出在通稿上,准确地说是出在记者身上,记者没核实没到场就按通稿作了报道。

白燕升说,记者采访任务重,有时来不及去看,但一偷懒就会出现错误,出现低级笑话。他还说,如果稿子中能够出现一两个细节,就说明人物和事件是独特的,有细节的稿子是闪光的。

的确是这样的。记者工作节奏快,采访安排得密集时,只好一趟趟赶场。特别是重要演出活动,常常需要重头报道,但往往演出安排在晚上。新闻不等人,第二天要见报,当天晚上就要赶稿,看演出只能看个大概,看完全场再写稿子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看着节目单想当然地报道了。现场究竟是怎样的,其实记者也不得而知。

记者只有对自己的采访工作有充分的责任心,在采访现场下足功夫,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报道。

寻找更多的新闻信息和细节

有人说,当记者容易,采访时大多有通稿,回去三下五除二,修修剪剪就成了一篇稿子。其实不然,记者不可能对所有行业熟悉,有一个说明活动目的与情况介绍的通稿能够帮助记者了解信息,但记者需以此为蓝本,加上自己的采访进行撰写。另外,即使有有关单位提供材料,材料也可能存在差错,媒体“照发”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记者还要善于质疑,作进一步的核实和采访。

记者编辑不是专家,不可能对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地区都有研究,但结合本职,结合自己的线口,培养个人的兴趣,关注几个领域、几个学科,成为学者或专家式的记者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写出的报道会更具专业性,对细节的陈述也会更加准确、真实、吸引人。

总而言之,消息的新闻价值虽然取决于事实本身和报道的角度,但作为新闻事实的亮点——细节,却在人们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新闻价值。对新闻细节的重视和运用,无形中会增强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使新闻更精彩。

(作者单位:郑州晚报社)

编校:赵 亮

上一篇:阴险教授的离婚阴谋 下一篇:“背黑锅”冠军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