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合理运用手机媒体作用

时间:2022-09-07 05:37:52

简论合理运用手机媒体作用

摘 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接受的教育和经验的不同,在面对相同的文本和剧情时,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所以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数学教育,就需要数学老师关注教学的起点,即做好学情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情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22-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和经验的不同导致对相同的文本和剧情产生不同的解读。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数学老师关注教学的起点,即做好学情分析。本文遵循“WWH”模式,基于学情分析的现状,进一步反思其意义和实施,力使一线数学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提升教学质量。

一、学情分析的背景

1、新课程的学情观。新课程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情分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2、新基础的学情观。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的特色,从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是学生立场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而成长的起点就是学情分析。

3、西方的学情观。西方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尝试而轻认知:“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爱因斯坦”。“卓越教学能够带给孩子应有的生命可能性,孩子在兴奋和参与中会学得更好!――英国《小学教学大纲》”

由此可见,学情分析是是学生立场的重要体现,是数学教学的起点。而数学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也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学情,提升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的现状

值得肯定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学情分析缺失的情况已然绝迹,各个梯队的教师都对学情分析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学生立场已然确立。另教研组在教师团队的成长中也明确了学情分析的意义,有利于各个梯队的教师不断提升学情分析的能力。

不够理想:片面解读和经验主义的情况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不够尊重学生差异,以班级整体学情代替个体学情,教学目标缺乏一定的弹性;对课前学情的重视程度远大于课后学情,以作业反馈完全替代课后学情;以年段学情分析代替班级学情分析,对班级间的差异缺乏针对性分析;对儿童学习心理范畴的学情分析情况不容乐观。

对学情分析现状进行归因分析,无外乎两点:一是对学情分析意义的认同度不够,虽说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但传统观念仍在思想中占据一席之地,学生立场还不够落地和扎根,对学情分析的认识限制着效果;二是对学情分析方法论层面的学习不够深入,缺乏一定的学情分析策略,受到该实践研究能力的局限,使得学情分析还停留在为老师的教而服务的层面上,未能落实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上去;三是儿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匮乏,使得许多教师回避了该方面的学情分析,或是拿来主义,生搬硬套,与教学环节脱节,并没有真正作为教学的起点。

三、怎样做好学情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作为教学起点的学情分析可以分为两大板块:

1、分析学生的特征

(1)分析学生的年段思维特点和学习心理。从7周岁的前运算后期,经历具体运算阶段,到12周岁形式运算前期,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跨度不可谓不大,所以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认真学习皮亚杰先生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尤其涵盖小学学龄的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需提醒的是:得益于长久的思维训练,中国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对皮先生的被试而言整体偏高,所以需要在他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因材施教,还应兼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儿童心理特征。

(2)分析学生的群体及个体差异。建构主义格外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分析群体差异,一般数学老师执教同一年级的两个班,而这两个学生群体往往是有所差异的,具体可能表现在教学氛围、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灵活处理,选择更为有效的组织方式,动态调整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再来分析个体差异,进入中年段的数学学习,不同孩子的数学学习差异是会被逐渐放大的,归根到底是思维品质差异作用的结果,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力争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所发展。

2、分析学生的经验

(1)动态分析学生的前在经验。学生的前在经验与目标状态存在差异,这个差异的大小就是学情分析的重点,这也是目前学情分析较好的板块。但如果再进一步思考,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为一个个连续环节时,学生处于不断从前在经验达成目标状态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前在经验,关注互动生成中提升教学质量。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结构特点是螺旋递进式的,单元的学情分析也是类同的道理,由一次性的学情分析转向动态的学情分析,不再展开。(2)辩证分析学生的潜在可能。俗话说:“学生是可能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学生潜在可能,不光着眼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还应考虑后进生的“适度等待区”,而后者往往是老师们所忽略的。当学习内容呈现连续性的特点时,后进生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所以在学情分析中辩证分析潜在可能,给出针对性建议,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综上所述:“要引导学生,就必须先知道,他现在到底在哪里。”学情分析是学生立场的具体落实,只有把握特点,尊重差异,明确经验,关注可能,基于该起点的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为教,才是真正为学生生命成长服务。

上一篇: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Roles 下一篇:“滤镜”与“阈值”在剪纸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