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应复合之上谈应用

时间:2022-06-04 03:26:34

财经院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应复合之上谈应用

摘要:多数财经院校对应用、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探索,但实践中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与应用性效果始终不够突出,本文着眼于财经院校的应用、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分析该类院校在实施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此探讨该类院校如何突破应用、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瓶颈,扭转其在法学专业方面的劣势地位,打造属于自己的优势地位。

关键词:复合与应用;财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分为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和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三个方向,该计划首批共设置95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中有10个设置在财经类院校。

由于高校综合性发展,全国多数专业性院校更具综合性。如多数理工院校成为“以工为主”综合性大学[1],多数财经院校成为“以财经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但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与传统综合性大学和政法类院校相比,其存在学科基础较为欠缺,法学积淀、人才培养经验和师资水平等方面均有不足的劣势。法学这一学科具有复杂性和实践性,随着时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既懂法学又精通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财经院校的经济、管理、税务、金融等优势学科背景,恰恰为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背景支持,使其更易形成独具特色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势地位。此背景下,财经专业更为突出的院校要突破原有专业设置的劣势地位,必须突出财经与法学相结合的复合特色,基于复合特色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一、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计划启动至今,设置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财经院校均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与应用性效果普遍不太明显,本文分析导致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对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模糊

虽然各财经院校对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大体认识偏差不大,但更为具体、更为清晰的定位却较为稀缺。复合性,一方面可体现在学科专业的交叉上,另一方面可体现在综合能力上。财经专业不止一种,怎样与法学有机结合,更侧重专业应用还是更侧重基本理论的问题,以及怎样培养这类法律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问题,都是需要财经院校进一步明确的。多数院校仅强调法学方面的应用而忽视复合性,导致培养出来的至多是略晓财经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而并非真正有特色的精通经济、管理、法律的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与科学性

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直接影响配套课程的设置。首先,课程设置的财经特色不够突出,多数财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课程设置模式为:保留教育部法学16门核心课程,同时强化法律实践课程,再增设少量财经基础类课程,多数高校仍以理论课为主,部分高校将实践课学时比例调至50%,但多数院校财经专业课程的比例普遍较少;其次,财经类课程设置的时间和学习顺序欠合理,这是由于对交叉学科的了解不深入和与相关专家的交流不够充分所致,如江西财经大学最初将财经类课程多设置在大四,时间过于靠后且与学生的司考、考研和就业相冲突[2],又如吉林财经大学在大三安排税法和纳税筹划两门递进关系的税务基础课,但纳税筹划却被安排在税法之前,使得教学和学习均受影响。再次,实践课仅集中在法学专业,且法学专业的实践也未体现与财经领域的结合。

(三)缺少切实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3],反馈是了解计划实施和调整计划方向的重要方式。目前来看,财经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体现为评价机制与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对应,该目标更强调对学生财经与法学基础知识的考评以及对基础知识上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检验,而多数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对于财经类课程的考评不够重视;其二体现为评价方式形式化,期末统一测试与实践课作业相结合、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是财经院校现行较为普遍的人才考评方式,事实上,期末测试突击勾画考点,平时成绩依靠点名考察并非个别现象,仅凭这类方式对人才进行评价则过于形式化;其三体现为缺少动态、实时的反馈与评价机制。一个新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则需要受用者反馈,才能进一步促使解决方案的诞生,而评价机制则是检验这一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的有效工具。此外,反馈与评价的及时性尤为重要,这也是目前财经院校之所缺。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当建立在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并体现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系列要素的规律性设计[4],规律性体现在对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把握之上。

(一)明确复合性基础上的应用型人才定位

卓越法律人才与传统法律人才的区别在于“复合”――即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5]。应用,应是基于复合的基础上,交叉学科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不断应用而加深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和把握,二者不可分离。因此,财经院校不仅要强调学科交叉,还要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交叉学科的类别、数量和地位,不仅要强调法学学科的实践,还要努力寻求对复合学科的应用,或有意识地在法学实践中涉及财经领域问题。财经院校只有明确复合的位置,准确把握其与应用的关系,建立复合基础上的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才能打破长期以来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对立的僵局,真正突破以往法律人才培养瓶颈。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由于各财经高校历史、环境、教学背景尤其是优势财经专业不同,具体安排应紧密结合本校情况。此点之下,才可进一步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配套n程的构建,目的是解决课程的复合特色不够突出,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那么财经高校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结合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传统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比例。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息息相关,目前教育部确定了法学核心课程体系,但并不代表这一体系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及计划最为契合。前文已指出,复合基础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强调财经专业课程与法学课程的结合,结合实际需求,财经高校应对课程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其中课程课时比例设置可借鉴中央财经大学,增至接近基础课程学时的25%,同时压缩某些不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课程的课时,将实训课程分为基础实训和专业实训,在专业实训课程上侧重于财经领域法学知识技巧的应用。

其二,具体课程设置要增强交流,促进课程安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具体增设哪些财经类课程要依据本校的专业优势,此外还应加强与专家的交流,进行可行性分析,关注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意见,调整师资结构,促进复合学科的有效融合。有学者建议财经院校应将财经类课程的开设尽可能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期间,一些更基础性的财经类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可在大二期间开设。财经类课程较早被引入是可行的,且不必过于担心学生专业基础问题,因刚入大学,多数学生无较深专业基础可言,但必须做到的是向学生说明引入原因,让学生了解课程设置的原理,以及课程的体系作用。如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第二届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在大一便设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课程,大二设置会计,这一基础上设置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税法、纳税筹划等课程,就财经基础的引入和本校税务专业优势的利用而言,这一课程设置是可取的。

(三)建立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反馈与评价机制服务于财经院校法律人才培养目标,而目前财经院校法律人才培养实践面临种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机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对应。财经高校首先应明确复合基础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把握这一目标对于不同学科融合性的要求,在考评内容上提高对财经基础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其二应探索灵活的考评方式,在笔试和平时成绩的考评模块,财经高校可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并借鉴外国教学,重视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平时作业以及小组演示,以定期、计分的作业和演示代替平时考勤成为主要考察方式,避免考评方式僵化且流于表面;其三是构建动态、实时的反馈与评价机制。重视学生、老师尤其是财经课老师的反馈,并通过开展定期交流会和设置实时反馈渠道,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老师内部与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设置定期考评机制,在学院内部评估教学计划实施情况,检验反馈问题的解决进度。

⒖嘉南祝

[1]胡卫萍.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6(1).

[2]蒋悟真,杨浩楠.财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问题初探――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2(5).

[3]邵文涛.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

[4]黄进.法治国家建设呼唤卓越法律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1(5).

[5]王文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作者简介:秦慧婷(1997-),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本科在读,主要从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研究。

上一篇: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下一篇: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与技能会计教学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