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记 第6期

时间:2022-06-04 12:45:22

每有喜欢旅游的朋友问我,中国旅游标志里的“奔马”是什么含义时,我总会有些惬意的回答,那便是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的“马踏飞燕”;“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首王之涣《凉州词》,让古老凉州的曲调从盛唐开始传唱了千年。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文化符号,记录着无数让人动容的故事。

“三套车”的故事

大学刚刚毕业那时,我初到杂志社工作,租住在甘南路的一栋旧楼内。楼下有一家凉州“三套车”面馆,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所谓“三套车”,虽与俄罗斯的民歌同名,却完全是两回事。“三套车”由凉州行面、腊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西北的小麦日照时间长,磨出来的面粉十分精道,做出来的行面自是口感爽滑;而腊肉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是小吃中的精品;茯茶就更有味道了,营养又可口。这样一套组合,价格不贵,却常常让人吃得十分舒心。要是时间充足,再烫上一壶烧酒,外面繁复的人群车流,便皆可淡忘了。

因为常去的缘故,我便有了自己的熟座。一个周末的下午,店内客人很多,而我的熟座上,也坐了一位60出头的长者。老人很和蔼,我便上去和他合桌而坐。吃饭间攀谈起来,不想竟是校友,越谈越投机。老人是武威人,对凉州的一切,如数家珍:“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逐个向我道来。我最好奇的是,怎么一种面食却起了个车的名字。老者微笑着告诉我,这来源于一个故事:相传清代名将左宗棠途经凉州,因连日征战,人马劳顿,有位神厨精制一种特色卤肉,配以凉州民间盛行的行面和茯茶献于左将军,左将军食之大喜。曰:此乃我军“三套车”也,缺一不可。此后“三套车”在凉州等地广为流传。

一顿饭,一席话,一个故事,让我为凉州心动。第二天无事,我便早早买了车票,四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凉州城内。循着老者的讲述,我开始了自己的凉州之行。

看雷台,访文庙

凉州城是个四方四正的小城,城区的城门保存的比较完好。东西街,南北街横平竖直,雷台和文庙都在市区,我便决定先去雷台和文庙看看。

如今的雷台汉墓就坐落在雷台公园内。拱形大门口矗立着一匹三蹄悬空,右后蹄踩着一只正在飞翔的燕子的奔马,马头微微左扬,昂首扬尾,蹄下飞燕展翅,惊愕回首,衬托出奔马快捷如飞、闪电般的神速的意境,正是马踏飞燕的造型。

雷台1号墓分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和后室,还有左右两耳室。里面摆放着当年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如:铜奔马、铜召车、铜骑吏等。雷台原是前凉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后明朝天顺年间为祈求神灵保佑,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重建。铜奔马的发现实属偶然。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农民为响应党和国家“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在挖战备地道时选择了就近、隐蔽、省力的雷台,也正是因为这次活动,使稀世珍宝“马踏飞燕”与世人见面,铜奔马也奔出雷台走向世界。“马踏飞燕”命名来自于郭沫若先生。

1983年10月,国家旅游局将铜奔马公布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市也将铜奔马作为城标,放置在城区文化广场。飞扬的骏马更成了凉州人的精神象征,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

文庙位于武威市城区东南隅,坐北向南,面积一千五百多平方米,庙内松柏参天,清幽恬静。主建筑分东西两组。西面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间为棂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和东西两庑等。

见过很多地方的文庙,最出名的当属南京的夫子庙。相比起来,凉州的文庙,自有其独特韵味。其一便是“状元桥”,从文庙正门进来,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从“义路”向影壁北面走去,就可来到一个半月型的拌池前,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便是“状元桥”,桥上绑许多红绸,听说是学生为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而特一绑在“状元桥”上的。一坐红稠飞舞的石桥,让人感慨良多。其二是高大的古柏老槐,掩映着的大成殿,威严肃穆。如果用精巧来形容南方的文庙,那凉州的文庙绝对会给你雄壮之感。

上一篇:我们都是杜拉拉 下一篇:小圆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