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生活数学”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03 10:01:10

浅谈用“生活数学”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来自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应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将封闭的书本式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自主创新过程。

【关键词】生活 数学 构建 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用"生活数学"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

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内容的转换。教学教育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即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目的是超出生活并上升为"数学模型"。生活世界数学化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生活化"与"数学化"是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联系的两个侧面,"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去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时间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数学,处处用数学的好习惯。

1.1 从生活需要中引发数学问题

数学最早的起源便是因为人民生活的需要,确实需要的问题才显得更有价值,学生才有获取的渴求和兴趣。小学生现在学习的数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里所特有的,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 ,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厘米"这一长度单位测量橡皮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量得的结果:"长3厘米多一点","宽2厘米多一点","宽度不到1厘米"。接着问:"你能正确地说出来吗?"这样就产生了还要有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的需求。为教师引入和教学"毫米"做了铺垫,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探求知识解决问题中。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从生活形象中理解概念、术语

许多概念、术语的形成都是从生活中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本质特征概括形成的,这些对象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具有内在的亲和力,学生愿意去探究,也容易理解他们"习以为常"的形象背后的知识。

例如,学生对速度的理解颇困难,在教学时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观看体育比赛录像,开展体育短跑比赛,比比1分钟谁跑得快,就是谁的速度快。通过测出1分钟跑多少米,认识这就是他的速度。同样两名学生从两地同时相向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和;两人从同一地点同向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差。将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概念还原到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感悟,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能形象具体地记忆。

1.3 从生活现实中揭示数学法则

法则、规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必然是枯燥、难解的,就算学生记住了,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若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借助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规律,主动积极地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做了如下处理:先组织这样一个生活场面,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同学们到面包房去买面包,一组同学买了22个,另一组同学买了8个。然后问:"面包房里还有多少个面包?你会算吗?"学生动手算。有两种算法①54-22-8=24。②22+8=30,54-30=24。从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减法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性质。

1.4 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择和整合。这一点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更为重要,老师应将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生活化的加工,让学生材料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有亲切感。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分析、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策略,真正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1.5 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是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并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的转换,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加减法简便计算"移补问题时,可以创设百元面额人民币找补的购物情境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知识。让学生能很快理解和掌握"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而且将这种解题思想和方法应用到生活中。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信息交流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时代生活进入数学教学的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问题生活化,既是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也是体会数学价值的需要。

2.1 寻找数学概念在生活中原型

数学概念非常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型,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模型,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仅能使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清晰明了,而且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能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2 让数学规律在生活中再现

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从中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学生如果真正地掌握了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

2.3 让数学语言在生活中运用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当然也可以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4 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能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不处不在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页

[2] 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小学数学》 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2003年版

[3] 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 姜家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下一篇:中学英语写作能力如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