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时间:2022-06-03 06:23:22

抓住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事先准备,心中有数。就教学而言,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然而,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那么,我们如何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智慧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使之出彩呢?

例: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学生对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之一的“高下差异”理解不了,无论我怎么“启”,学生们就是不“发” 。怎么办呢?脆撇开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各自带领大家“游”家乡山,“玩”家乡水。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家在高高的云雾山上,家乡四季风景如画,就是在春末,山脚下的花都凋谢了的时候,我们家四周的桃花还开得非常的艳丽……“等等”我打断该同学的绘声绘色的描述,说“山脚下的花都凋谢了的时候,你们家四周的桃花还开得非常的艳丽……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恍然大悟: “高下差异”! “高下差异”! 我因势利导,“高下差异”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又如教学《口技》一文时,我要学生回答“为何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当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时,我估计可能是难度过大了,于是变换角度。从修辞手法人手,得出“反复”的修辞手法,然后要学生谈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作用谈出来之后,学生一下明白了“通过写道具的简单,从侧面突出口技者技艺的高”。这个题目的答案自然水落石出了。

智辟蹊径,因势利导。就是在有些教学活动中,我们有预设而学生没有生成,可是我们又认为有必要提出来的情况。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我预设学生会发现古今异义的词的,如“鲜美”“绝境”“妻子”等。可学生没有对古今异义词提出疑问,我就反提问:“‘芳草鲜美’如何翻译?”“‘鲜美’一词的现代意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提问把教学的重点引了出来。

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教师的形象。如果处理得好,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抓住时机,拓展延伸。科学小品《绿色蝈蝈》上完后,我要求学生做课堂练习,当我走到罗坤同学旁边时,他突然向我提出一个建议:老师,法布尔被达尔文称为“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的代表作《昆虫记》又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那么,你能否向我们再介绍几篇佳作呢?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在黑板上写道:《绿色蝈蝈》只是法布尔一生中一朵细小的浪花而已,他一生中潜心研究昆虫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让我们走进图书室、去到网上搜集有关法布尔的故事,你可出一张手抄报,各学习小组可举办一次“法布尔故事会”,让法布尔热爱科学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向前进。

学生在拓展迁移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既对法布尔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又感受到了探究知识、分享知识的快乐,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得到了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有时候师生之间一瞬间的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就可能成为生成性教学的生发点,这就需要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我们要能紧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灵活改变后面的教学环节,就可能为后面的教学开拓出一片明朗的天空。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我们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最大限度地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上一篇:班主任之感想 下一篇:浅析古诗词教学的三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