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乡间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时间:2022-06-03 06:18:10

河北省城乡间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摘 要] 本文从我省总量生产函数入手,用综合要素生产率(TFP)分解的一般性方法,得到关于资源配置的数理表达式,并运用历史数据计量回归对式中所包含的参数进行估计。然后分别测度资本和劳动力两种投入要素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我省经济在城乡之间的两种投入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 资源配置 效率 TFP 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其数学模型

假定技术进步是希克斯(Hicks)中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可表达为:Yt=Atft(Kt,Lt)=At,ft (1,1)

(其中Yt、At,Kt及Lt分别为t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技术水平、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

则相应的部门生产函数为:

(其中分别代表t时期i(i=1,2,….n)部门的产出、技术水平、资本投入量及劳动投入量。)

经过进一步推算(具体过程略),得到包括资源配置效应在内的经济增长分析模型:

(4)(5)

式(1.3)将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分解为五个部分:(1)是扣除了资源配置效应后余下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是资本要素在部门间配置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是劳动要素在部门间配置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是总的资本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5)是总的劳动投入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把综合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1)、(2)、(3)三部分。

二、数据定义及说明

由式1.3可知,实证分析河北省的资源配置效应需要的基础数据为:产出总量数据及分部门产出数据、资本存量数据和劳动力数据。以下分别做出说明,由于篇幅所限,详细计算过程及数据表恕不列出。

1.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选取全省、三次产业部门及城乡两部门的产出数据,源自《河北经济年鉴2007》及《河北统计提要2006》,产出数据均为1990年价格。

2.劳动力指标

考察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指标的选取上,采用历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作为历年劳动力投入量指标,数据源自《河北经济年鉴2007》。

3.资本存量数据

在资本存量的估算上,对当年投资I的选取沿用张军(2004)的方法,即不考虑库存的变动。我们得到的全社会资本存量数据(1990年价格),其中1978年~2000年数据为张军、吴桂英、张吉鹏研究的结果,2000年~2004年数据沿用同一方法估算。基础数据源自《河北统计提要2006》,折旧率为9.6%。折旧率的测算方法见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年~2000年》。

三、要素产出弹性的估计

1.河北省总量生产函数的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对河北省总量生产函数的估计,采用国内大部分对我国总量生产函数的研究结论,即总量生产函数适合C-D函数。

C-D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可以写成:Y=AKαLβeμ(3.1)

两边取对数,有:Y=A+αK+βL+μ (3.2)

其中,μ为反映不同时间上,在生产技术或生产能力等方面的随机误差项。若对生产函数施以规模报酬不变的约束即α+β=1,则(3.2)式可写为:Y-L=A+α(K-L)+μ(3.3)

或(3.4)

利用已经取得的总量产出数据、全省资本存量数据及劳动力数据,在Eviews软件中分别对(3.2)式和(3.4)式进行计量回归,取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α=0.82,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0.18。

2.部门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根据前面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直接通过估计我省乡村和城镇的生产函数得到乡村和城镇部门的要素产出弹性,此处仍采用C-D生产函数的形式。

(1)乡村部门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对(3.4)和(3.2)式进行计量回归,经计算得出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0.71,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0.29。

(2)城镇部门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同样利用前面得到的城镇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对(3.4)和(3.2)式进行回归,得到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0.86,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0.14 。

四、河北省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根据式(1.3),利用第三部分得到的各部门要素产出弹性估计值及第二部分的数据,可对样本期间我国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令式(1.3)的(2)、(3)部分分别为、,

对于不同的部门划分,式中的αit、βit取相应的产出弹性值。计算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计算过程及结果略),并对测算结果进行如下描述性分析。

1.资本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分析

由资本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图(因篇幅有限省略该图),河北省资本要素在城乡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在1981年~2006年样本期间,除了初始年份大幅度提升外,总体上资本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还是很低的。其中,1983年~1987年间和1997年~2002年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基本在零值左右徘徊。从时间趋势上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大激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逐年加大。1981年~1982年一年间农村资本存量增长率为16.1%。因此,样本初期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大幅提升显然是农村改革成功促使的农村,主要是农业资本投入上升的直接结果。而后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的资本配置效率的上升,在时间上也恰恰处于我省乡镇、民营企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除了这两个时间段外,其他时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基本在零值左右,说明河北省的资本要素在城乡两部门间基本没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交流、互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我省城乡之间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二元经济本质,另一方面也昭示了我省深化体制改革,破除阻碍资本要素流动的障碍,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比较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图和资本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图,(图因篇幅有限省略),显然在整个样本期间,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整体上高于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且两曲线在形状和走势上高度相似。这一方面说明在河北省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互动中,劳动力要素要比资本要素活跃,或者说制约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两部门经济间遵循市场原则进行配置的体制要小于对资本要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从时间趋势上来看,1982年~1990年,农业改革的成功使得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又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从而形成了第一次“进城务工”高潮。图2所示1982年~1990年劳动力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3.2%,显然与上述趋势是基本吻合的。而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2006年,劳动力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基本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1991年~2006年的均值为20.7%,按照本文对资源配置效应测算公式的界定,此期间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达到了20%以上。而这一阶段正是我省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要素市场开始稳步发育,民营经济尤其是乡镇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阶段,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的配置处于结构调整阶段,总体水平比较稳定。

参考文献:

[1]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郭克莎:我国资源总配置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3]张 军 吴桂英 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年,第10 期

[4]赵 伟 马瑞永 何元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年,第7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河北省R&D活动投入与产出效率分析 下一篇:如何构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