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2-06-03 03:26:46

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本文以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未来发展趋势为主题,探讨了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影响。在论文中,作者提出了以“数字校园6E理论”来重新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观点。以此为基础,论文提出“数字校园民主”(E-campus democracy)的概念和内涵,即基于CMC的管理民主、基于CMS的教学民主和基于ELS的校园生活民主。论文也多方探讨了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中推动数字校园民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数字校园 电子化参与 电子化民主 数字校园民主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论点之后,2012年3月,教育部又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可以说,这两个文件奠定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调。

我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发展向来走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扮演着引领者角色。在刚颁布的《规划》中,专列一章论述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等。

可以看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将是引领和代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一个典型样板。它将直接决定整个高校信息化的水平与方向,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重新认识高校的数字校园

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其所依据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

在20世纪末,当高校数字校园初建之时,它通常也已水到渠成,稳步发展;管理似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校园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呢?

本质上说,数字校园是展示信息技术对高校整体性、全方位和结构性深刻影响的重要舞台,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信息时代社会变革整体背景下的共同发展趋势。它的核心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与科研之目标,最终实现高校管理与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简言之,就是要用“数字校园6E理论”作为指导,分析未来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型。

“数字校园6E理论”认为,数字校园是由6个要素组成: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科研信息化(E-research)、校园网络生活方式(E-lifestyle)、电子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这6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构成数字校园的基本结构(见图1),各要素之间既有先后顺序,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大基本职能。相应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也是围绕着这3个核心来展开和延伸,即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和科研信息化(E-research)。进一步讲,数字校园还构成了大学的网络生活方式(E-life style),即一个由信息通讯技术所构成的工作、学习与交往的“数字虚拟生活环境”。它主要是针对大学校园中数量最多、最为活跃和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学生而言的,他们是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核心主体和代表人物。

在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就是“网络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信息与数据的传递与交换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环境的改变仅是手段,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之,以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为核心,以网络生活方式为表现形式,最终实现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是大学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也是认识数字校园建设重大作用和意义的基本出发点。

理解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管理民主化

我们认为,当前数字校园对大学的影响与作用正在进入一个更深的层面:高校的管理民主化问题。教育民主化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初看起来似乎与教育技术关联不大,但实际上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数字校园将可能会对高校的教育民主化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值得重视和研究。

当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管理学家克里斯第纳·贝勒梅等人(Christine Bellamy&John A,Taylor)曾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现存的政治制度能否找到一种同信息通讯技术联系的新形式,借以更新它的合法性,并在新的民主政治中适得其所,将至关重要。”确实如此,放眼世界,在当代民主化研究的诸多思潮中,“各种民主理论都力图同信息通讯技术‘交朋结友’,然而又都将信息通讯技术视为手段”。

表现在学术研究领域,民主化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催生了“电子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等概念的产生。依联合国之定义,“电子化参与”指人们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来表达意见及参与民主政治运作的程序,旨在扩展公民获取政府信息与服务的渠道,增进公民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考虑中的影响力;“电子化民主”(也称数字化民主)则指应用现代信息及通讯科技以协助各类民主价值的实现过程,其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凭借,进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及政府沟通传播之计算机中介传播。

表现在高校中,“在大学校园事务管理中,随着学生民主意识的发展,学生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意愿加强,而网络硬件设施的普及则让通过网络民主参与校园管理成为现实,并逐步成为学生参与校园事务管理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在当今校园外的政治环境日益宽松,民众越来越积极地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来参政议政、监督的趋势下,教育民主化和大学管理民主化的发展自然是不可避免和势在必行之事,数字校园民主应运而生。

上一篇:亲历新加坡小学教育 下一篇:凝聚大学理念 引领大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