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大学理念 引领大学发展

时间:2022-07-20 04:51:22

凝聚大学理念 引领大学发展

关键词:大学理念 大学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对高校产生着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各类院校办学的多样性使得学校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大学要想谋求发展,必须把握机遇、激发动力,深度发掘并树立自身理念,以实现内聚力量、外求发展的综合目标。可以说,大学理念建设既是应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自身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的必然方向。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大学。综观当今世界著名大学,它们不仅多姿多彩、独具特色,而且越是著名的大学,特色就越鲜明,都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大学理念。一流的大学理念不仅使学校的办学思想、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人格化,而且使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形成了品牌效应,实现了“人校合一”。由此可见,大学的发展与大学的理念息息相关。

目前,全球化的趋势使国家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穷国办大教育”、高校经费投入有限的国情下,“摹仿”或恢复古老的“象牙塔”传统只能使大学不进则退,而求上进、争上游的积极之举,正符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判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要发展、要脱颖而出,凝练科学合理、求真务实而又独具特色的大学理念是当务之急。

关于“大学理念”的思考

大学理念(theideaofauniversity),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等大学发展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它既包括认识、思想、价值观、信念、意识、理念、理想等抽象的内容,又涵盖诸如目的、宗旨、原则、追求等较为具体的内容。简单地说,“大学理念”就是人们理想中的大学所具有的“应然”状态。主要包括两个本体论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怎么做。

大学理念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大学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风,不可见;气,不可见;但是风气可见”。犹如—个人的内气节操,大学理念蕴涵在大学之中,难以言说却又无时不在,产生着巨大的能量,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个目标下,产生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支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失去了这些,大学就失去了灵魂、无所依靠,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一个学校的层次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可以分为4层:

第一是物化层,如学校拥有的自然环境、建筑物、教学科研设施、校徽标识等;

第二是内在层,如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学科专业、校园文化、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方面表现出的特色;

第三是行为层,包括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主要指学校的方针、策略、规章制度、实现目标的措施、培养模式、目标定位、教职工的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工作学习与生活风格等;

第四是理念层,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价值取向、学校精神等。这是一所大学发展的精髓、灵魂与原动力。而在理念层当中,大学理念是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学办出水平、快速发展的源泉,对其他理念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从精神层面看,大学理念引领着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是大学办学的灵魂;从认识层面看,大学理念决定着大学的功能作用,是大学生存发展的根本;从操作层面看,大学理念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和使命,是大学行动的指南。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大学办学理念的发展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前,这一时期最强有力的大学理念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育的机构,是一个教化的机构,要实施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它的使命是要培养心智开化、道德高雅、心灵和谐、体魄健全的绅士(gentleman)。这是由中世纪社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二阶段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以德国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学为代表。这一时期强调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机构,而且更应该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主张培养专门的学者(scholar)。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初期,当美国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时,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的科尔(Clark·Kerr)称现代大学是一种新型的机构,是多功能、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即巨型大学(multiversity)。此外,他还进一步提出大学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为不同的顾客服务。他比喻说,以往的大学只是一个“乡村”“市镇”,而当代的大学则已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城市”。

关于“大学理念”的实践

一流大学应当有一流的大学理念。一流的大学理念可以营造出一种崇尚科学、探求真理、学术自由、潜心研究的文化氛围,这不仅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而且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在目前新形势下,要凝练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大学理念,应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传承历史是前提

众所周知,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社会互动的历史,这部史书源远流长,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扩大,这种相互之间的交融使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浓缩出许多带有发展指向性的整体观念,不仅反映了其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而且反映了其文化积淀、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办学追求。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待、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着师生情操,引领着学校发展。

悠悠历史,浩如烟海。国外大学从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凝练而出的大学理念十分耀眼夺目。例如,哈佛大学的“与真理为友”;加州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剑桥大学的“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普林斯顿大学的“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等,这些理念就像一张张精彩的文化名片,张扬出学校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让人过目难忘。

尽管我国建立现代大学的时间不长,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仍闪烁着不少独具特色的经典名言。例如,《大学章句》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近代诗人龚自珍在《已亥杂诗》里呼吁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梁启超先生指出的大学在于“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梅贻琦先生强调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竺可桢为学校确定的求是和牺牲的理念,认为“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等。

上一篇: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 下一篇:构建和谐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