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生活,激趣

时间:2022-06-03 11:02:55

实践生活,激趣

【摘要】在小学学科中的《品德与生活》一直处于弱势,乃至它本身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延伸,也长期尴尬地活在书本上,活在老师的口头上,活在学生的无意识状态下。为改善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实践的老师:一要注重课外延伸的实践性;二要讲究课外延伸的趣味性、三要提高课外延伸的有效性,这样做才能促进品德与生活的有机联系,释放学生潜能,使知、情、意、行得到有机的整合。

【关键词】课外实践 生活 趣味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这自然要求我们品德课程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品德与社会本来就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独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其中它的实践性有决定它是一门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外延伸,就是在课堂教学外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一些课堂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课外实践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一、从现代家庭的特定环境分析:

现代家庭多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里最起码有两个人毫无保留地宠着,甚至有些家庭有6个大人为其“保驾护航”那真真正正是“小公主”“小皇帝”。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口里怕化着,家务劳动根本不需要孩子动手,怕累着,伤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家里根本没有拿过扫把,洗过抹布。

二、从课程老师对待课外实践的态度中:

经常听到学生报告说某某学生在欺负别人或者在说土话,通常老师听到这样的话都会这样回复“叫他下次不可以这样”或者简单一句“知道了”,自己并没有起身及时了解情况,也不太理会,我们所教育的要学生讲文明也就成了空洞的理论。

因此我们便有必要把课外延伸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外实践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课外实践之实践性:

人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品德与生活教育更是如此。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著名教育家布鲁钠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1、家庭生活的实践

我始终相信学生的书面知识来源于学校老师的讲授,但学生的品德形成最重要的当来自于家庭。“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正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形成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使得他们自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惰。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

2、校园生活的实践

当然虽然我认为家庭生活的品德形成的主要场所,但是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场地之一。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外实践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在他们上三年级后的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我便会提前发信息通知孩子们,各自拿好扫把,拖把,抹布提前一天来学校,打扫教室卫生,我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3、社会生活的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而教师要善于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课外实践的趣味性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对课外延伸的设计要摆脱重复,枯燥乏味,及毫无意义的。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

1、比一比

学生好胜心强,潜意识里总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比赛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2、动一动

学生都喜欢动,爱热闹,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接受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他们不会觉得有负担,而是积极性非常高,效果非常好。

3、走一走

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课外实践的有效性

提高课外实践的有效性,就必须让课外实践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扎扎实实的做起来,避免形式主义。我们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获得家庭、社会的最大支持,让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得到真正的锻炼。“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一)充分利用教科书;(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得利用校外资源,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利用网络等。

总之,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品德与生活教学能真正关注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知、情、意、行得到有机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陶行知教育文集》胡晓风等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者

[4]《小学思品的课外功夫》胡霞冰 当代教育论坛

上一篇:数学操作教学浅议 下一篇:浅论政治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提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