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时间:2022-06-03 06:56:41

浅谈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大背景和发展服务经济的前景与空间的客观分析,从而对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态势作了较为客观的评判。在此前提下,厘定发展我国服务经济的基本思路:即旗帜鲜明地确定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坚持全面推进我国服务经济转型的方针不动摇,大力提升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之后,提出了发展我国服务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经济;基本思路;对策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结构性的变革,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将这一变革称之为“服务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它涵盖广,涉及服务业乃至对外服务贸易的市场经济门类与形式。服务经济产生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阶段,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对自然资源、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小的服务业将更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

服务经济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经济的发展已具备相对完整的体系。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全,发展服务经济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服务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在笔者看来,发展服务经济无疑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剂。发展服务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途径,关系到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一、对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态势的客观评判

1.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大背景

(1)服务业产值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加大的趋势不可逆转。服务业产值在各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不少国家还逐年快速增长,对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来说,服务业已成为其主导产业。比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基本超过70%以上。即使是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也超过了50%,而我国却低于这个水平。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全球来看,服务产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我国应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实现资本积累的同时,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实现服务业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

(2)服务业不断吸纳大量就业人群,缓解了全球性就业难的问题,并大大地优化了劳动就业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就业比重就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服务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就业吸纳能力的比较优势明显。据统计,2000~2010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岗位数有超过八成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历来是大量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3)向服务经济转型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对挑战。制造业企业发展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或以服务为导向的解决方案,可以增加产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全面提升客户的体验,从而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巩固甚至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开拓更广、更持续的收入来源。制造业企业利用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价值链上的运营优势发展专业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加强其运营和业务支持能力,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若制造业企业进而将内部化的生产剥离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则有助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加速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

(4)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重点。以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为例,外国直接投资服务业的总额明显高于投资制造业的总额,主要集中在零售、金融、商务服务和电信业中。全球商务流程外包带动了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据预测,到2015年,美国将有330万白领工作岗位以及 1360亿美元的工资转移到诸如俄罗斯、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可见,我国在今后国际经济交往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将逐年提高,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⒉客观分析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前景与空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客观地看,我国服务业随着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00053.5亿元,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8%的增长速度。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4917万人。2007年新吸纳就业人数103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51%。尽管如此,我国服务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差距。以2007年为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4%,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全球来看,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服务人才结构性短缺尤为严重;大多数服务企业规模小、信用低,融资十分困难;品牌效应不大的服务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

对此,我们应予以深刻的反思:一是服务消费水平偏低。以2009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3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同类发展我国家的水平。我国是商品贸易出口大国,但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这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8.1%,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3%的一半。过去10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较少,仅为总量的30%~40%,远低于制造业吸引的外资。二是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并不高,90%左右的中国企业都是制造驱动而非服务驱动,以致企业普遍受到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和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的挑战。 一般说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包含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服务业投资五大主要经济活动。稍加对比,我国在服务经济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指标相对偏低。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只要不断提升这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指标,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型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经济前景还是广阔的,空间也是巨大。

二、正确厘定发展我国服务经济的基本思路

⒈旗帜鲜明地确定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

长期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亿万劳动者并没有从第一、二产业中彻底释放出来。发展服务经济可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的落后现状,改变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增加城镇劳动力就业。我国制造业比重偏大,其能源消耗比例也大,能源消耗随之带来污染问题。相比而言,服务业资源消耗少,是节能产业。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制造业能源消费强度比服务业高六倍之多。服务业环境污染小,是减排产业,服务业在减少能耗和污染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信用降级后的美债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衰退的步伐未能止住,我国经济增长步伐放缓“时所必然”。因而我国应抓住时机进行经济转型,旗帜鲜明地确定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应该看到,经济放缓给我国一个深挖潜力、追赶超先进的机会。我国各级政府在服务经济的转型及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应及时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然后构建并完善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共同推进服务经济的转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⒉坚持全面推进我国服务经济转型的方针不动摇

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从体制与政策、人才发展、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转型、友好环境创建、生态协作系统等六个方面采取行动,引导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推进服务经济的全面转型和大步发展。随着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必将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步伐,以促进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进服务业发展。

(1)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着手抓好生产业。生产是与消费相对的概念。从服务对象来讲,它不是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还满足包括政府消费、出口和资本形成等对服务的最终使用需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逐渐由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变为非商品性消费比例的扩大,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消费层次提升与消费结构转换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其间蕴含着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从服务目标来讲,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随着整个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为生产者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活动,成为制造业的关键性投入,也是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与制造业和消费业相比,生产业的利润率和生产力更高,而且生产占服务业全部产出的比重也会不断提高。

(2)要发挥政府在发展服务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发展服务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地方服务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选择重点服务行业时有重要决策权。政府应科学决策,在确定重点发展生产业的大方向后,应当考虑基于本地独特位势,选择重点行业,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总势包括人才状况、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环境等衡量因素。在这五大影响因素中,前三者对发展生产业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总势也就越有优越,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也越大。

总势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地区在具体应用时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总势较优的地区,它们的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大。对此当地政府需要仔细甄别,以便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战略,有效推动经济向服务转型。对于总势欠佳的地区,它们发展服务业起点相对较低,当地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同时敦促各机构共同提升某一位势,如注重人才培养,从而增添发展某类服务业的信心和后劲。对于总势明显优越,服务业超前发展的地区,当地政府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时则需着眼未来,通过创新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长远可持续发展。

总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潜在服务业投资,而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适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的投资?政府应首先确定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然后围绕这一集群优势提升总势。同时,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思维。政府需要改变思维定势,不再固守已有的集群优势,而是通过改进教育环境、人才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来扩大和拓展原有的集群优势,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3.大力提升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1)加强指导和鼓励政策。要尽快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从而强化相关配套政策或措施:彻底改变现有政策针对性不强、可行性不够的状况。多年来,由于政府或国家政策对制造业“偏爱”,制造业企业为了争取更大政策优惠而不愿将内部化的生产剥离出来,比如生产物流;已有的针对服务业的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服务业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的政府扶持不够,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2)优化结构性人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我国的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比如既懂技术又精通外语、管理的全方位人才编程熟练的基础程序员等。由于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不够,我国服务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大。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近50%的高端服务行业职位招不到足够、合适的人才。目前,我国近2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5%,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如果接受适当的就业培训,这些大学生就有可能填补这些服务行业的职位空缺。

(3)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提高供给效率。我国的人均财政支出普遍较低,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不足;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工作效率低;政府职能部门分散,数据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协作;政府部门应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对服务业进行投资,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改善国内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商业环境(如商务基础设施、企业文化与制度等)、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乡协调等)或生活环境(如居住、教育、保健和生态等),改善服务经济发展环境从而招商引资和吸纳人才。

(5)大力推进服务业技术进步,改善服务供给。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务领域的应用,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投资力度。打破国家对一些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电讯等服务业的垄断,允许国内非公有制形式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或参与经营,鼓励国内民营资本涉足这些服务领域,并强化竞争机制。

(6)健全生态协作系统。全民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消费者及客户尚未完全认可第三方服务的价值;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诚信度不足;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市民之间有待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协作关系。

三、发展我国服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1)以生产业为突破口,优化传统服务业。要加大科技在服务行业中的含量,加大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从多个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与此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以生产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努力提升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优化现代服务业。

(2)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创新。推进体制创新应在调整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鼓励市场竞争的同时,推进垄断行业与涉外体制的创新。

(3)促进各类服务的协同发展,重点发展五大行业:公共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社会服务业。

(4)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为了现代服务业的稳定发展,要坚持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加强对服务行业的监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5)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发展区域现代服务业,就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玉英,郭丽岩.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再认识.宏观经济研究,2009(4).

[2]赵书华,宋 征.北京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2).

[3]陈信康,王春燕.服务性企业内部营销的再诠释――基于柔性管理思想的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赵书华,李 辉.全球服务贸易10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定量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5]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5(9).

[6]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7]陈信康.服务营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着眼“四功”,谈谈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下一篇:学校、专业,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