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概念是关键

时间:2022-06-03 03:20:05

理解概念是关键

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安排了竖式格式学习、有余数除法意义理解以及有余数除法竖式学习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作为除法笔算的起始课,理解概念应该是这一内容学习的前提。对此,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关注操作,突显概念的本质特征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概念认识。因此,笔者有意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沟通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引出新概念的同时,来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片段一】

师(课件出示15个三角形):一共有15个三角形,现在取其中的5个拼成一朵小花。想一想,15个三角形一共可以拼成几朵像这样的小花?

生:三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5个三角形拼成一朵,15除以5等于三朵。

师:你真能干,用一道简单的除法算式就表示出了你分的过程。

师:这里有19个三角形,静静地想一想,每5个拼成一朵小花,可以拼几朵这样的小花?如果换一个造型,每3个拼成一条小鱼。想一想,19个三角形又能拼出几条这样的小鱼呢?

师:有结果了吗?在你的练习纸上分别有19个三角形。请圈一圈,圈好后,试着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师:看着你圈的图,对照你的算式,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这里有19个三角形,我把它们每5个圈一圈,最后多了4个。

师:那你呢?

生:我也是每5个圈一圈,多的4个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再来分一分吧。(课件演示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到不能再分一份,所剩下的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4个三角形已经不能再拼成一朵花了。难怪刚才有些同学用了“余数4”来表示。

在理解“余数”意义的环节中,选择比较简单的圈图形的形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迁移,通过“15个三角形,每5个拼成一朵花,能拼几朵”到“19个三角形,拼花(5个一朵)和拼鱼(3个一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通过圈图等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了分的结果。学生自主地把自身的活动经验内化为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并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感受“余数”的意义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 注重对比,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挖掘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完善。本节课,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面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让学生把握有余数除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片段二】

在学生初步理解4个三角形不能再拼成一朵小花,是剩余的数之后,教师又组织了“用3个三角形拼鱼”情况的讨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圈出的结果以及算式:19÷3=6(条)……1(个)。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圈出拼小鱼的结果的?

生:我就是每3个圈在一起,圈出了六条,还剩下1个三角形。

生:我是想谁最接近19,18除以3等于6,那么就是六条,19比18还多1个。

师:你刚才提到了18,那么你能结合这幅图,说说18在哪里吗?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吗?

师:也就是说19个三角形,用18个拼了六条小鱼,还剩下1个。让我们一起看着屏幕观察这个分的过程吧。

师:拼出一条小鱼,二条小鱼,三条小鱼,四条小鱼,五条小鱼,还能再拼吗?(课件出示3个三角形圈一圈,剩下4个三角形)

师:我有个小小的疑问。同样是剩下4个三角形,刚才拼花的时候,你们说剩下4不能再拼了,这会儿也剩下4个,怎么就还能再拼了呢?

生:因为拼小花需要5个三角形,剩4个三角形不足以拼成一朵小花,现在是拼小鱼,它是3个三角形拼成的,还能拼出一条小鱼。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找到原因了,掌声送给他。(课件演示只剩下1个三角形)

师:那现在还能再拼吗?

师(小结):像这样拼到不能再拼出一份所剩下的数,在数学上它就叫做余数。

师:数学上,我们还用了一个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生(接):省略号。

师:那么这个算式就可以改成19÷5=3(朵)……4(个),读作:19除以5等于3朵余4个。表示把19个三角形,每5个拼成一朵小花,拼成了三朵,还多了4个三角形。

师(指着拼小鱼的题):你能按照我们的分法把这道有余数的除法写出来吗?请再次修改你的算式。写好算式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不同的分类,让学生感受到“分到不能再分一份”或“不够每份再分一个”所剩下的是“余数”。教学中设置了三次不同层次的对比分,引发学生对余数的思考,直击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也再次感受到“只有分到不能再分一份”的时候才是余数。这样,经过几次不同层面的对比、分析和概括之后,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呈现过程,理解竖式的表达方式

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格式以及竖式意义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那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通过加强“分的过程”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片段三】

讨论的问题: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结果会怎样?

学生操作思考,并写出算式,口头交流计算结果和思考过程以后,交流的重点指向对竖式的写法与意义的理解。

师:其实,在数学上,可以用一道除法竖式很清楚地表示出这个分的过程,想试试看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表示出分的过程,教师巡视,并选择学生不同的表示方式进行板书)

师:我发现同学们大致会用两种表示方法。说说你的这道竖式是怎样表示出你分的过程的?

生:我是想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到3个,还剩1个。

师:你是把横式竖着来表示,对吧?挺有想法的。

师:那你能结合图形,说说你的竖式是怎样表示出分的过程的?

生: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就除以6,每个小朋友分到了3个,三六十八,19减18等于1。

师:谢谢你。同学们,对比这两个竖式,你觉得谁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

生:第二个。

师:为什么?它好在哪?

生:多了18。

师:那18是从哪里来的?

生:三六十八。

师:那这个18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结合拼图仔细想一想,再回答。

生:18是分完的三角形。

生:19减18很容易就算出剩下1个三角形了。

生:19个三角形,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师:19就是要分的总数,也就是被除数,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6这个位置是除数。

师:这个竖式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这位小老师,你说,我来写。(示范写竖式并练习)

师:比较横式和竖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

生:竖式。

师:是呀!所以当人们遇到被除数或除数比较大的时候,就会利用列竖式的方法来帮助计算。你能在这个横式中找到隐藏的18吗?

生:3乘6等于18。

事实上,复杂计算通常会被分解,而竖式就是按一种程序计算并把中间结果记录下来而得到的形式。可以说,竖式就是一种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它是意义转化为方法的有效载体,既是方法,更是概念。因此,理解每一步、每一个数的意义,是掌握方法、正确计算的前提。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 310016)

上一篇:分析概念结构 促进有效建构 下一篇:沐浴国学经典 打造书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