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

时间:2022-07-09 06:35:06

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创新实践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无论是数、关系、形状、推理,数据数据分析和整理,他们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某些侧面的数学反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数学材料的实践化,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普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必要途径。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样就迫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这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例如,关于数和数学的产生,就可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一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好的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

二、创设开放的数学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生成

(1)创设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为了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在创造。创设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就要从形式到本质进行全面的设计,如课堂教学空间的开放,课堂师生关系的开放。在课堂教学空间的开放上,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讨,培养创新思维,应在学生座位编排上进行设计。比如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展开小组协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开放的数学环境。教师只有善于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情况,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再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给大脑某一部位足够的刺激则产生兴奋, 而处于兴奋状态下的人有较强的创造力。通过游戏或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再创造。

三、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对数学的创造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学习得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教师去激励其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将知识的原料进行智力加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剪剪、拼拼、做做、量量、说说等各种形式去感知,建立形象,丰富学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在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

例如,学习三角型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给许多中三角形,包括两个完全相同的,面积相等的、等的不等高的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请学生任意将其中的两个相拼。学生经过拼、量、凑等实践,发现其中的规律;只有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才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学生的独立参与,发现问题的隐蔽关系,学生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分析、归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新地小学)

上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朗读和背诵 下一篇:浅谈看图写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