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化 腰包鼓起来

时间:2022-06-03 02:27:20

茶叶产业化 腰包鼓起来

走进贵州省镇宁县江龙镇茅草村生态茶园,举目望去,绿绿的春色映入眼帘,采茶人在春光里采撷嫩绿茗芽,令人陶醉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春意中。

镇宁作为黔中茶区的重要产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出产闻名省内外的“江龙白沙茶”。因其具有叶片厚实、口感清香、回味甘甜、耐冲泡等品质特点,被列为安顺四大名茶之一。近年来,江龙茶通过极佳的口感在市场上赢得了众多的赞誉。

如今,以江龙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朵卜陇、革利、本寨等乡镇,形成了茶园种植区,全县通过工商登记注册的茶叶企业有6家,注册商标有“瀑乡牌黄果树”茶、“苗岭云雾”茶等,均通过了QS产品质量认证,年产茶13.6吨。参与茶园种植的行政村有29个,占全县总行政村数的8.4%,涉及农户4872户,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个,全县茶叶年交易额达155.5万元。

镇宁茶叶发展到今天,历经了一条不平凡的探索发展之路。在中心点江龙镇,1999年开始发展茶叶,至2008年,全镇共有茶园面积8000余亩,其中新发展的生态茶园4800亩。同时,江龙镇政府于2003年发动干部、职工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筹集资金21.5万元,引进了一条日产200公斤干茶的先进生产线;2005年在镇政府的引导下,在茅草村再创建了一个日产200公斤干茶的加工厂;2007年到2008年,又陆续新建两家茶叶加工厂。现在江龙镇四家茶叶加工厂生产的“瀑乡黄果树茶”、“江龙白沙茶”、“江龙苗家云雾茶”、“郑氏茗茶”、“过江龙”等茶产品,不仅内袋实行真空包装,外包装也图案新颖、引人注目,而且保质期长,以色、香、味、型极佳和无任何污染的优势畅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和行家们的好评。

镇宁成立了全县茶产业发展领导服务机构,具体负责茶产业发展的协调、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确定省、市、县专项资金比例配比为1∶1∶1。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项目。在江龙镇,为保证该项目高标准、高起点、规范化实施,请了安顺市茶叶产业协会作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对农户的种茶技术进行培训,让广大农户掌握了相应的种茶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又请了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制定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在茶园开垦、整地、开沟、施肥、种植等一系列过程中,严格按照《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进行,做到高标准、规范化种植。2006年,江龙镇自筹资金16万元,在省委、市委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争取到“中央财政科技扶贫资金50万元”,在土坡地面积较大的茅草村连片种植500亩高标准、规范化生态茶园基地。目前,已经初步成园,并正在争取成为市茶产业的科技示范园。对此,镇宁县通过“项目+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运作方式来扩大茶叶产业规模,具体做法是:农户以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和土地入股,公司负责项目实施、茶园建设及管理,在茶园投产后,公司与农户按4∶6比例进行分成,即茶青收益农户占6成,公司只占4成,有效保护了农户的利益。而茶园建设、茶园管理等部分全部由公司负责,保证了项目高标准、高起点、规范化种植。该运作方式还使得茶叶种植较集中的村寨的在家劳动力每人可从茶叶公司领到土地开垦、茶种茶苗栽种、管理等方面2000-3000元的劳务费,农户增收明显,展现了“村有茶园、人有事做、家有收入”的好面貌,群众生活有了较大改观。

此外,镇宁县协调推动金融方面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茶叶原料基地的信贷扶持力度。同时,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县内外企业参与本县茶产业的生产经营,引进外来客商4家发展茶产业,投入资金330万元,新建茶园2520亩,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互利双赢。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仅茅草村,农民户均增收800元以上,农户新购彩电105台,安装卫星接收机105个,回风炉83个,无线座机电话203门,燃料从靠柴草变为用电用煤和使用沼气的152户,村民们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变。

新农村商网

上一篇:草莓的贮藏保鲜 下一篇:农广校教学中的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