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族主义与农村社会保障

时间:2022-06-03 01:40:09

论家族主义与农村社会保障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但我国的农村仍能保持一定的安定、团结、发展和支持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这是由于中国“家族主义”为特征的传统文化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它的富有对家庭、家族及社会的保障功能,以及制度本身的“路径依赖”,使得这种非正式制度不但没有弱化,而且人们沿着这种既定的路径延续,把“家族主义”与保障功能有效地结合并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种正式制度安排,应考虑到创立新制度的“连锁反应”,考虑其所处的非正式制度环境,即“家族主义”一非正式制度,并与“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和有效的法律制度结合。

关键词:家族主义;非正式制度;路径依赖;农村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288-01

1 家族主义及其保障功能

家族主义,从不同的视角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含义,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家族或家庭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持社会哲学意义上的家族主义观点的学者主张以家族为核心来建构社会生产生活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组织;第二种含义,从家族的角度出发,认为是指一种家族利益或家庭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第三种含义,杨国枢从人格及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将家族主义视为“个人作为家族的一分子对自己的家族、家人及其相关事物所持有的一套复杂的态度系统”。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家族主义的内涵并且都在家族对家庭的安定、团结、保障等功能上持相同的态度,即家族主义具有对家庭、家族及社会的保障功能。而笔者认为从家族主义的保障功能来看,对于家族主义的定义应该是这些观点的综合或扩展。

家族主义之所以能保障家族和谐、延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家族主义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形态密切相关,并且能够很好地融和。对传统中国人而言,家族主义的主要功能即在于能够促进家族的和谐、团结、延续及昌荣并能有效适存于直接或间接以农耕为主的生态及环境。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特征:表现在家族内部以“族产”来维系家族的生存,从而保障家族的延续。②互助精神:这种互助精神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在家族主义的内部教化可以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从而能够在社会上推而广之,使得家族的和谐及延续并有了精神上的无形保障。③敬老养老:敬老养老的传统道德规范在维持社会的和谐及稳定上起到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

2 从“家族主义”及其“路径依赖”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在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保障主要依赖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是建立集体经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很明显后者经济实践证明其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方式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它的保障依赖于家族或家庭,所以它仍是一种家族、家庭保障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整,而且在保障农村人口的生活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农村社会保障而言,在农村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农村贫困人口还没有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或是纳入保障的农村贫困人口享受的保障待遇水平还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其保障发展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较少等等。

可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不完善的,或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存在的。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社会保障方面城镇与乡村分别实行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社会救助为主体,对传统的家庭保障的依赖程度不减,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制度的支持,而农民为发展农村经济或是为生计,以家族为网络核心的“金融圈”的作用就突显出来,这种维系家庭生活、保障经济资金支持中起重要作用的家族主义观,从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它所具有的功能就得到突现。从而使得这种传统“家族主义”为依托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沿着这种制度本身所具有“路径依赖”继承和延续。

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这种具有的以家族为生活的核心,拥有保护、和谐及团结家族的功能,而且由于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在管理、教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家族利益或家庭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以及由此推而广之的泛家族主义在农村保障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传统家族主义,因为它在促进家族的和谐、团结、延续及昌荣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转变为一种合理的或较为合理经济、社会结构的情况下“家族主义”的保障功能在家族、家庭仍至社会上沿着它原有的路径有延续,并且几千年来的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它能有效适存于直接或间接以农耕为主的生态及环境。而家族主义这种非正式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二者在很在程度上拥有一致性,并且可以说我国这种传统的以“家族主义”为依托的“家庭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未建立前的一种最有效的保障制度。正是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由于这种制度安排本身所具有保障功能,人们才会依然朝着这种制度安排的路径的既定方向前进,而且在某些方面强化,产生良性循环。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我国的农村仍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3 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思考

当前,面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政府责任不到位,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城乡二元性更是突显,农村和城市二者不公平的程度在不断提高,那么建立一种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更加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因此,我国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时,应考虑到创立一种制度必然会产生“连锁反应”,应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出发,从公平的原则出发,应充分重视文化传统“家族主义”的功能作用,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丰富农村家庭养老内涵和外延,将我国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文化传统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相结合,在这种非正式制度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家族主义”与“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和有效的法律制度结合形成一种合力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1)重视“家族主义”的“路径依赖”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上的基础作用。“家族主义”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在我国农村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而且“家族主义”在经济特征、互助精神、敬老养老的保障功能说明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够起着保障家庭延续、家族延续,达到家庭、家族和谐广之社会和谐的作用。因此,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及泛家族主义结合我国农村的宜农生态环境能够给予农村在生活上以基本保障,从而也能够为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正式制度给予非正式制度去支持。

(2)建立“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是迈克尔•史乐山教授提出的,从一种发展的角度,“以资产为本”。因为这种政策能够保障农民的收入的来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我国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上最主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建立“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就能够给予农民以自我保障能力,同时我国的农村在“家族主义”的作用功能上具有充分的理性。因为在中国,农民已经把“家庭主义”这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与农村保障有效地结合一起,因此稳定的收入对于农民来说才是基础,因为这种低成本的保障方式下,社会所获得的收益是最大化的。从西方经济学关于效用论分析,在这种成本很小的情况下,农民的收入能够得到提高,农民的满意程度就会得到提高或保障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因此可以说这种设计是符合国情的。

参考文献

[1]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何平.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迈克尔•史乐山.什么是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J].中国社会保障,2005,(3).

[5]陈少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与政府责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

上一篇:论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赔偿案中的诉讼地位 下一篇:论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