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写作有妙方

时间:2022-06-03 01:17:49

学好写作有妙方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写作中,学生有的无从下笔,有的语言枯燥,有的词不达意,有的离题万里。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先说再写

说话是写作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注重说话的训练,说话的指导,使学生的写作化难为易。

(一)克服畏难心理。

学生纷纷叹息作文难,我在教学中告诉学生说话是口头作文,写作是笔头作文。其实我们从一生下来就开始了说作文,由简单的“爸爸妈妈”到完整的一句话。慢慢地我们还会告诉别人一件事。所以写作并不难,只要会说话,就会写作文,怎么说就怎么写,学生们立刻觉得写作如此简单――会说话就会写作文。

(二)有效指导说话。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话。先说一句完整的话,清楚完整地说出“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再让学生看一幅图或做一件事,先指导学生从哪几方面说话,再连起来说一段话,最后把它写下来。说话还包括说开头、说结尾、说趣事……只要与写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先说一说。动笔时就有话可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写的轻松。

二、读中学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经常读书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都很强。在教学工作中,我重视阅读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大提高。

(一)课本中吸取营养。

课本中的课文篇篇是佳作,百读不厌。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构思立意、写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仿写、续写、改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学习《我爱家乡的杨梅》,孩子仿写《我爱家乡的供佛杏》,从开花、结果到品尝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学习了《寻隐者不遇》,通过改写成现代文,体会到另一种体裁的美;学习了《泥姑娘》,我们通过续写,让泥姑娘死而复生,幸福地与老爷爷生活在一起。

(二)课文补充营养。

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边读边画出优美的词句,旁边写上自己的感言。我提倡“亲子共读名著”,父母与孩子共捧一本书,领略名著的精彩,体会妙笔生花之处。我要求学生准备“采蜜集”,上面写着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心灵絮语,再加上精美的插图和小巧的贴片。长此以往,孩子的写作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三、掌握要领

“万事开关难”。学生写作经常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非常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一)各类文章的写法。

如:写人要写出人的外貌及特点;写事要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状物要写出形状及用途;写景要写出颜色、大小、形状及动态等;想象作文要想象丰富、合理,不能荒诞离奇……只有掌握了各类文章的写法,学生才不至于乱写一通。

(二)作文“酷方法”。

一篇优秀的作文要有新颖的开头结尾,精彩完整的主要内容,所以我经常指导学生如何写各种形式的开头和结尾,如何进行语言、动作、神态的传神描写,如何巧用小标题叙事,如何写出景物的光、色、味,如何用比喻、拟人、想象写物写景……这样,学生们写的文章就会新颖有趣,形象具体,可读性强。

四、丰富素材

小学生的写作离不开生活,所以老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如:在每个季节来临之际,我和学生会走出去,在观察中,他们发现了四季变幻,写出了精彩的小作文《寻找春天》、《走进夏天》、《迷人的秋天》、《冬天来了》。又如:一年中有很多节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后,一篇篇小作文《大拜年》、《粽子飘香》、《中秋赏月》应运而生;圣诞节来了,我亲自扮演圣诞老人,身背一大袋学生用品,分发给孩子们,学生们轻松写下了《圣诞老人来到我们中间》。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经常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开展比赛、动手做实验,之后学生们写出了一篇篇充满童趣的小作文《画鼻子》、《掰手腕比赛》、《盐水浮蛋》等。丰富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做的习惯,更让孩子们体会到写作的轻松快乐。

五、常写日记

(一)学习日记的写法。

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日记。日记就是要把自己一天的所做所闻、所感所说等,选择有意义的写下来。再告诉学生日记的格式,先写年月日、星期、天气,再写正文。

(二)讲解写日记的好处。

日记是学生生活的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写作能力,真是“常常写日记,提笔我不愁”。

(三)指导学生写日记。

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安排各种各样的日记。如:刚刚过了九岁生日,一则《我的生日》应运而生;紧张考试结束了之后,分数公布了,写一则日记《我得了_____分》;假期旅游可以写游览日记;黄豆芽的生长可以写观察日记……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录在日记本里,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足迹。

写日记贵在坚持,我让学生经常翻阅,日记不仅唤起了孩子们的美好回忆,还成了孩子们的朋友。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只要方法得当,多读多写,学生定会快快乐乐写作,轻轻松松学习。■

上一篇:话题作文刍议 下一篇:阅读写作 双线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