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 双线融合

时间:2022-02-02 05:34:04

阅读写作 双线融合

提起作文,学生怕写,教师难教。但苏轼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语言需要借鉴、模仿和创新,写作应该建立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之上。

高三专项复习过程中,阅读与写作融合的缺失,让学生无话可写,无文借鉴,所以适时把做过的阅读进行梳理、整合、提炼,既给了我们语言借鉴也有了思维拓展。于是,主题阅读与主题写作是高三的“娱乐”活动,也促进了我们的写作。

一、能探风雅无穷意

这是明朝方孝孺《论诗》中的一句,我借用来传达一种期望,期望同学们能通过卓有成效的现代文阅读实践,思考、探寻、捕捉到文本表达的“无穷意”,并巧妙地运用到作文的写作中。

于是,在教学中,我的阅读要求,一篇文章不应仅仅满足于老师的讲解,同学的“高见”,比对“参考答案”,而应以“我”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叩问、质疑、充实、延伸,如此,阅读才可能臻于一个新的境界,甚至体会到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关于这一方面文章情意哲思的把握,我们做过以下这些活动:

①早读时间,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速记练习,这种活动,可以提高注意力和思维训练。

②任何一篇文章的讲读,学生要会勾画点评文本,做到提纲挈领,胸有全局,整体感知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彼路识斯遵”,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全文时一定要先理清文章的思路。要养成“读一段,总结一段”的好习惯,即读了一段文字之后,用一句话总结出它的内容。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训练,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印在脑海中的就不再是洋洋洒洒、纷繁芜杂的一大篇文章,而只是全文的纲要了。“纲举目张”,把握全文的纲,自然就获得了整体感知,那么自己写文章也就会有起承转合的思路了。

③对于比较经典、难懂的文本,可以由同学探讨阅读,并写成倒金字塔体的短诗。这样娱乐课堂,收获了阅读。一次周测的阅读文本,比较难,我把阅读《狭的天地》改编成一首不太优美的短诗,以便梳理结构,结果,课后我就拿到了十几首根据文本改编的小诗,虽然笔法稚嫩,但却切合文本的思路与意蕴。

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阅读是日行一事的坚持,坚持了一周或者两周,我们会整理摘抄前两周阅读的文段,积累语言。这一活动一般在周五进行,同学手头有一定量的文本,梳理、挑选、摘抄并改写。例如,我们做了一次以“迁徙”为主题的阅读写作,学生整理了七八段文字,下面仅举两例。

例①: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最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老屋》

例②: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摘抄过后,要求同学们进行联想创新,类比、对比联想,完成素材积累。

例①:鸟迁往高处,类比联想,你想到哪些动物的迁徙?迁徙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可是我们却在迁徙中失去了好多。不是吗?

例②:城市的扩张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曾经的山清水秀,而现在却已是“乌烟瘴气”,人类不断地迁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了我们永远都不能实现的一个梦,我们的迁徙造成了父母一生无尽的牵挂,让他们在孤寂的村庄静静地老去。生命的过程便是迁徙的过程,但是请珍视那些在迁徙中容易失去的东西,因为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次拥有。

例③: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地以一种不慌不忙的速度从容滚过,空间里的物也随着时间的迁徙而向着一定方向迁徙,这个方向不由某个人决定,而由一代代人决定。这种迁徙是自然规律,亦是必然。我们大可怀念曾经的岁月,但却不必一定要回去,况且也是回不去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由一代代人选择的方向便是人类迁徙的正确方向,它会引领我们寻找更好的归宿。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领悟文章的哲理情思,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并借鉴语言表达,但仅仅用这个来完成写作,还是欠缺。于是,在把握了一定的素材后,还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

三、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每个人都有他最熟悉的风景需要用语言来倾诉,只是他还未找到一个出口。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中一切素材都可以是语文阅读,也可以是语文试题。阅读不仅是文本的阅读,要适时补充一定的课外阅读。在今年的活动中,我记忆深刻的一次,是对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经典音乐的梳理。这个专题的阅读主题是“远去与怀念”,从遥远的诗经文字谈起,谈到自然风景的破坏、传统文化的消失,最后补充的是音乐。因为任何时代,音乐都是诗的语言,并由此探讨了摇滚音乐的叛逆与自由,以及旭日阳刚的招安。本来还能对电影史进行补充介绍,因为种种客观原因而未能成行。

也是做“迁徙”主题时,我做了以下几个补充。

①鲁迅《过客》片段的阅读,谈到鲁迅从中学教材的撤退,是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

翁――对了。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

客――自然可以。――但是,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西指〕前面!

②“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作品简介。

③影音欣赏:刘欢的《在路上》;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鸟的迁徙》。

建立在前面的阅读活动基础上,同学们以“迁徙”为主题,自拟角度,写一篇千字文。这一活动安排在课堂任务比较轻的那天,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通过摘抄积累和联想创新,完成写作,自我修改,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积累。

每天进行的阅读教学,学生的课外阅读、说话,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充分利用文本阅读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再挖掘并把握好文本的情思哲理,引导学生写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体现了阅读写作,双线融合。■

上一篇:学好写作有妙方 下一篇:浅析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