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程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6-03 01:17:03

构建“全程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全程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全程”,一是全程指导,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环节中,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习惯养成等指导;二是全面关注,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心理健康等等。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导结合、及时反思”为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全程导学;教学模式;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56-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全程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全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全程指导,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环节中,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习惯养成等全程指导;二是全面关注,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人文素养、心理健康等等。2009年以来,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以实施“全程导学”为抓手,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指导思想

我们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导结合、及时反思”为指导思想,实施和推广“全程导学”。具体来说,这一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内涵: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定教”: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调控,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从学情出发,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总的教学原则是“少教多学”:就是减少教师的“教”,增加学生的“学”。它强调把学生看成独立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实质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总的教学方法是“学导结合”:本质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课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是指师生充分交往、对话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

总的效果检测是“及时反思”:首先是强调“及时”,其次是全面反思。一是课内反思,包括学生自我小结、质疑提问、测验反思等。二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课堂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方法的反思、学习效率的反思、课后作业的反思等等。教师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指导学生反思的方法,关注学生反思的结果。

二、制订操作原则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导结合、及时反思”的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上做到以下几点:

1.“三必须”。教师讲课时间必须控制在30分钟之内;必须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看书、思考、查资料、解题等);必须要有互动交流的环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合作讨论,成果展示交流等)。

2.“四不”。没有学生的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经过学生探究的问题不点拨;没有学生的反思不点评。

3.“五让”。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三、提高学案质量

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实施全程导学,构建人文课堂”的基本前提,也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学科、年级、课型的不同,导学案的基本格式由各年级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集体商定,但必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检测、课后反思。其中,课堂活动设计是导学案的重点,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每节课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情的若干次活动(一般不超过4次)。活动设计要有可行性,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如问题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分享、即兴演讲、小组讨论等,一般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

我们主要采取四方面措施来确保学案质量。一是2010年以来,我们利用暑假,先后三次组织校内骨干教师集中编写各学科各年级学案,完成学案基础工程。二是加强集体备课。以基础学案为蓝本,各备课组集思广益,集体商议,对每个学案进行精加工,形成“精案”。三是根据学案使用情况及教育形势的发展,及时修订、补充、完善学案,做到常用常新,与时俱进。四是强调教师个体“二次备课”,反对照“案”宣科,教师要根据学情、个人特点等对学案再加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导学案。

四、建立合作小组

班级学习活动小组是“全程导学”模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全程导学”模式教学中各种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健全的学习活动小组,就没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全程导学”将流于形式。组建班级学习活动小组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分组。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差异等,以6~8人为一组,适当考虑男女生比例,组内成员要相对稳定。

2.推选组长。组长是学习活动小组的核心,是教师的助手。学习活动小组成立后,每组要推选一名有较强组织能力、较高责任心、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学习活动的管理工作。

3.起好组名。由组长牵头,组织本组成员集思广益,给小组起个响亮的、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名字,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目标和团队精神。要对小组名字进行含义解读,提出团队目标、团队口号,制订团队公约。

4.合理分工。根据本组成员的个人兴趣、特长意愿等,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如由谁组织课堂活动,谁当小组主要发言人等,并定期互换角色。

5.制度建设。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制度建设是学习活动小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制度由本组成员集体商定,一旦制订,对本小组成员具有约束力。

组建学习活动小组,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各任课教师要密切配合,充分掌握所任教班级的分组情况,配合班主任做好对学习活动小组的日常管理及评价等工作。

五、制订评价标准

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核心是坚持“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评价标准,把好课的评价定位于:教师让出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兴趣提起来,效益增上来。坚持“三看”评价原则:一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高不高;二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三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节课生成了多少新的问题。

二是学案的评价。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是它的实践效果。具体标准为:一是激起动机,激发想象;二是紧扣课标,开阔眼界;三是重视学法,培养能力;四是面向全体,层次多样;五是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六、积极探索实践

三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全程导学,构建人文课堂”,深入开展教改实践,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广泛宣传,全面发动。学校通过行政会议、全体教师会议反复强调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教育论坛、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教务处、教科室制订了《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教改指导思想、确立课堂操作原则和基本操作步骤等,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月,典型示范,探索尝试。教务处、教科室制订了《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全程导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全程导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按照“典型示范,全员参与,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的思想,组建了以优秀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的教改先行团,深入开展行动研究,每周轮流向全体教师开示范课、研究课,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研讨,着重讨论实施全程导学中产生的问题,交流得失,积累经验,全校推广。同时,全体教师积极尝试“全程导学”教学改革。

第三阶段,2011年2月至今,全面展开,深入推进。教务处、教科室制定《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推进全程导学,构建人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全程导学”教学改革重点,先行团队伍扩大至45人,占我校专任教师的27.3%,涵盖全部学科。学校全面开展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一方面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

七、构建教学模式

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基本形成了以下三种具体的教学模式。一是适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尤其适合文科课程的教学的“启发、诱导式”: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师生归纳—练习巩固;二是适用于单元复习的“开放、活动式”:诱思激疑—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应用提高;三是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的“操作、演示式”:师生示范—实践尝试—评价反馈—当堂训练。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帮助者。这三种教学模式只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课型的不同,大致勾勒一个教学程序。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宜生搬硬套,对号入座。无论哪种模式,一般都应包含以下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4.实践运用。这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生解决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实践运用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反馈矫正。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相互答疑解难,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纠正。

6.总结提升。在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师生一起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

八、实施效果评析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我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教师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一讲到底的状况,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性化、情感化、民主化的人文课堂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我校教学品位。

2.“全程导学”得到学生一致认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明显转变。“全程导学”模式以学案为学生的学习载体和引擎,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课堂反馈与评价机制”为保障,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两年多的推广实施,我校的课堂模式与课堂教学管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学习品质得到提升,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减轻,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全程导学”模式将原来的课外作业设计在“课堂反馈”环节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下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