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时间:2022-06-03 12:51:49

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驻马店市正阳县人民医院外科,河南驻马店463600)

关键词:颅脑损伤;开颅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工农业机械的发展,颅脑及其他损伤有增多趋势,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较高。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开颅手术正成为抢救危重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手段,而术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在病人的康复过程中也是重要的一环。自2001年10月~2007年2月我院对216例颅脑损伤进行了开颅手术,现对术后早期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16例,其中男179例,女37例。年龄4-79岁,平均37岁。

1.2损伤类型

闭合性损伤192例,开放性损伤24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34例,硬膜下血肿62例,硬膜外血肿87例,多发性血肿33例。合并颅骨骨折92例。

1.3治疗措施

本组病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血肿清除术147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69例。

1.4治疗结果

治愈167例,占77.3%,好转39例,占18.1%,未愈6例,占2.8%,死亡4例,占1.8%。

2.护理

2.1病情观察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术毕病人送入监护病房,采用多参数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进行记录、分析。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下降伴有四肢厥冷,说明有休克可能。脉搏:快而无力,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提示呼吸中枢受压。血压:可反映颅内压改变,升高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水肿脑出血。下降提示病情严重。

2.1.2瞳孔意识的观察瞳孔和意识变化是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瞳孔和意识的动态演变过程。瞳孔的变化可能提示脑疝的纠正或颅内继发性出血。应15~30min观察一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并伴意识障碍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如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对光反应差为脑干损伤的特征。如双侧瞳孔散大,深昏迷,眼球固定。对光反应消失是病人临危的现象。意识的变化可提示病情的好转和恶化。

2.1.3创口的观察和护理观察术后创口渗血、渗液情况。并做好记录,进行敷料更换,保持干燥。

2.1.4引流管的观察护理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引流量异常增多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扭曲、脱落。根据具体情况拔除引流管。

2.2护理措施

2.1.1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术后昏迷病人常有气管插管,要注意防止扭曲,保持空气湿化。在护理过程中,要适时翻身拍背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2.1.2安全护理在术后麻醉恢复或病人意识恢复过程中,可出现烦躁、躁动等。这时要严防病人坠床、自伤、扯落引流管等。

2.1.3基础护理为了减轻脑水肿,全麻清醒后。头部抬高15度~20度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定时翻身、叩背,防止压疮和肺炎发生。

2.1.4饮食病人清醒后,给予流质饮食,逐渐改半流食、普食。昏迷持续5d,给予鼻饲饮食,给予高热量饮食,促进病人康复。

2.1.5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泌尿系感染是长期留置导尿管的并发症,要注意会阴清洁,定时尿道口消毒,并及时行导尿管的更换和膀胱冲洗。消化道出血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在护理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面色、血压、脉搏的变化,注意大便颜色等。肺部感染的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翻身叩背,促进排痰,痰液干燥排除困难,给予超声雾化,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总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通过严密的临床观察和精心护理,可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上一篇:微量输液泵在咯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健康教育在门诊患儿输液治疗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