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21:37:17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风险;管理

颅脑损伤患者具有意外发病,家属及患者本身感到猝不及防,不能接受及病情危重的特点,而增加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我科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 方法

1.1 明确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特点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控制风险。护理风险四项具有代表性的特点: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与护理行为的伴随性、后果的严重性。

1.2 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识别评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实、评价总结。

1.3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在临床中的应用

1.3.1 识别评估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和环节,如人员(护士及患者本身)、环境、物品、器械、制度和程序等环节。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的护理风险有以下五类:控诉事件、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差错事故、外环境因素。

1.3.2 制定措施 对入住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与评估,就应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一旦出现相应的风险,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危害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1.3.2.1 控诉事件及控制措施 (1)控诉事件: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即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2)控制措施:强化护士的多元化知识培训。护士除加强科知识的培训外,还应学习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完善护理文件记录,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应变能力,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预见性护理,预防各种护理安全危险因素给患者造成伤害。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沟通与联系,相关事项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 (1)意外事件:颅脑损伤患者存在神志不清、神志恍惚、躁动不安等精神障碍,极易导致患者坠床、跌倒、管道脱落、烫伤或走失。偶尔停水停电也会导致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使用中断,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装置出现故障等。(2)控制措施:妥善固定各种管道,躁动者适当约束,使之处良好的功能位置,气管插管用胶布及布带双重固定,气管切开固定带打死结,防止松脱。使用约束带要松紧适宜,加强观察及交接班,防止约束带过紧,过松。病人外出时要有人陪同,并在患者放置写有患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现住医院、科室等的小卡片,以防走失。做好用药安全护理,对使用镇静药、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护士要注意观察服药后反应,如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及时安置患者,并将药物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及陪护人员,防止摔伤。发药时,护理人员应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确保用药安全。做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昏迷、年老、反应低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热水袋时注意水温控制,对颅脑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给予高危风险预见性告知,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设备前检查储备电源的完好性,备好急救用物,做到班班交接,当班人员熟知备用医疗器械备用现状,保证特殊情况下及时到位。

1.3.2.3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1)护理人员因素所致风险: 护理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专科技术护理操作不当、护理记录不完整、服务观念和态度滞后,医护耦合不当是风险发生的潜在危机。(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制度,加强医护与耦合,加强颅脑损伤患者观察与护理的学习培训;提高护士基本素质和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医护沟通效果,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取得其配合并参与到治疗疾病中。护士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呕吐时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对于急需手术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

1.3.2.4 护理差错事故及控制措施 (1)护理差错事故:执行医嘱给药不当、执行医嘱错误、护理操作不当等给患者造成伤害。(2)控制措施:严格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保证用药安全;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认真做好交接班。保持管道通畅、固定、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认真执行引流袋更换制度,做好口腔,会阴护理,落实翻身拍背。建立健全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护理关键环节建立标识牌,将护理差错扼杀在萌芽状态。

1.3.2.5外环境因素所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1)外环境因素所致风险:病房设备简陋、噪音大、病室不整洁、空气不流通、床单元不整洁、蚂蚁、气温变化。(2)控制措施:颅脑外伤患者要置于抢救室,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病室空间尽可能满足患者需要,同时方便治疗和护理操作,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工作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尽可能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护士除注意自身行为外,还要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宣传工作,共同保持病室安静。

1.3.3 控制落实 护理风险与质量控制紧密相连,把质量环节管理控制好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为风险管理组织成员,其中护理组长负责护理风险的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护士长肩负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员,及时行为引导等总监督责任,对风险防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风险措施的有效性,并适时予以纠正。

1.3.4 评价总结 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质量改进。

2 讨论

医疗护理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一直都存在各种风险,要加强各项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预见性工作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掌握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依照识别评估相关护理风险,制定护理风险控制措施,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控制实施及评价总结这一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模式,采用必要且可行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措施对风险加以处理,大大降低了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

[2] 金小华.护理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09,21(2):5.

[3]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13.

作者简介: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2篇

1方法

PDCA循环是美国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其特点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可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

1.1计划阶段成立质量监控小组,由高年资护士作为小组成员,收集2004年1月~2006年12 月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投诉事件10例(占8.8%,10例护理投诉经调解后,均得到满意解决,未给予经济赔偿),统计投诉的原因、时间、当事人,将收集的资料认真分析,总结归纳。

1.1.1纠纷产生的原因

1.1.1.1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护理工作措施不落实,工作时精力不集中,不认真交接班,以致发生护理并发症及意外。如:褥疮、液体滴空、回血、液体外渗、针头脱出、液体流到床上、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等。

1.1.1.2业务水平低,技能差主要表现是技术操作不熟练、缺乏工作经验造成操作失败。如静脉穿刺不成功,造成皮下淤血;导尿造成尿道黏膜出血;约束带使用不当,造成肢体血液循环受阻。

1.1.1.3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不知道护理工作尤其是护理文书与法律、法规有直接关系,造成护理记录不能客观、及时、准确记录。抢救时紧急执行口头医嘱,执行后不及时告知医生补医嘱,造成护理记录单与医嘱不符。1.1.1.4医疗费用录入不及时由于“军卫1号”的原因,个别费用不能自动计价,需要护士手工计价,而护士由于工作量大,本班内可能计价不及时,下班后或几天后再补计,造成患者家属对费用的不理解。

1.1.1.5超负荷工作,护士情绪不稳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发病突然,家属难以接受,对医院治疗结果期望较高,加上病人病情危重,护士上特护班多,护士少,需每天2班倒,仅2006年护士上特护班时间为263 d,而护士24 h陪护在病人身旁,家属对护士的询问更多一些,护士在病情的解答上患者家属不满意,难免引起家属的投诉。超负荷工作,却得不到认可与尊重,使护理人员身心疲惫、情绪不稳,工作缺乏自豪感和成就感,影响与家属的沟通。

1.1.2纠纷发生的时间8 h之内,科室领导出面,有了纠纷苗头很快会解决,纠纷的发生较少,统计2004年1月~2006年12月护理纠纷中95%均发生在8 h之外或节假日。

1.1.3纠纷发生的当事人统计2004年1月~2006年12月护理纠纷中,低年资护士占90%,由于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理论、技术与高年资护士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处理纠纷苗头时,只是采取回避的方法,不能正确分析或将纠纷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发生纠纷的概率要高于高年资护士。

1.1.4设定目标本着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从满足病人需求的角度出发,确定目标,使护士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业务技术,加强慎独精神,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及家属的询问,护理纠纷减少,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1.2执行阶段

1)每次科内发生护理纠纷,护士长均向护理部汇报,院、护理部及科室领导高度重视,院专门请法律专家来院授课,护理部每年进行护理知识讲座及护理技术比武,开展护患沟通模拟演练,科室挑选技术骨干作为科室小教员,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技术培训,护士长对每一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都要组织一次教学查房,利用每周二晨间教学时间请护理骨干轮流讲课。

2)质控小组制定每月检查内容,每周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进行检查监督,护士长每天利用早交接班时间,对前一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讲评,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绩效管理当中。

3)护理记录除质控小组检查外,护士长对每个出院病历,尤其是特护记录单都要严格把关并签名。

4)加强夜班、节假日、周末的护理质控,除依赖护理部采取的全院护士长轮流值夜班制度外,本科护士长每月不定期查夜2~3次,节假日、周末科质控小组成员轮流查房。

5)对病人费用每日一清,因病情需要用一些贵重药品、物品须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将清单发给家属,家属如有疑问要耐心解释,让家属明明白白消费。

1.3检查阶段

1)针对目标让每位护士在质控过程中能参照标准解决小循环中的问题,组织护士自查,护士长与质控小组成员通过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评价对病人的服务情况,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如2006年8月我科收治一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冬眠疗法,家属提出室温太高,不适宜冬眠疗法,我们向院领导请示后,及时给病室安装了空调。

2)质控小组在实施每一项内容后即进行相应的检查,如在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技术操作指导后,按照技术操作程序一一进行考核;通过与家属交流后,了解家属及病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提出整改措施。

3)通过评选服务明星的方式,每季度对技术好,病人及家属满意的护士,戴上明星帽,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4)每季度护理部组织一次伤病员满意度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纳入到护理单元流动红旗评比中。护士长及科质控小组每周进行1~2次人性化服务检查监督,并把检查结果在每周周会上进行讲评。

1.4处理阶段由于人的行为受到惯性的影响,不容易改变过去的工作习惯,因此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价,纠正不足,确保整改到位,根据评价结果,对于此次活动中出现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新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如:约束带的管理护士按照惯性每班交接查看1次,通过检查监督后,仍有部分护士对此不予重视,故将使用约束带的管理制定在护理计划中,要求每1~2 h观察约束带周围皮肤情况,并记录在特护记录单上。

2成效

应用PDCA循环的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使护理内容更加程序化,提高了各级护理人员服务的意识,层层负责,层层把关,使护士主动去解决问题,不是等待纠纷出现后再寻求解决的方法。2007年1月~2009年2月救治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仅发生1例护理纠纷(占0.86%),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由2006年以前的90%以下,提高到98%以上。

参考文献

[1]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1-132.

[2]曹荣挂.医院管理学(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5.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颅脑损伤;脑疝;护理管理;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107-02

脑疝是颅内高压后所引起的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综合征。本院2004年2月~2009年1月,在现场救护后直接送入脑外科抢救室,由脑外专科医护人员按急救程序抢救:保持气道通畅,尽早使用脱水剂,同时配合医师以钻孔减压结合开颅手术,抢救颅脑损伤所致脑疝患者112例,效果显著,现将护理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2例,其中,男82例,女30例;年龄2~93岁;GOS计3~8分。致伤原因:车祸伤73例,坠落伤21例,其他18例。颅脑损伤致脑疝-双侧瞳孔散大时间>60 min 36例(死亡31例);30~60 min 35例(死亡11例);

1.2 治疗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迅速剃头,根据受伤机制确定钻孔部位,发现血肿尽量吸出。放置引流管,缝合伤口,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行头颅CT检查及做开颅手术。

1.3 护理

1.3.1 护理管理

1.3.1.1 建立抢救绿色通道本院颅脑损伤的急救模式是:急救中心现场救护后不经门急诊,不需先办理住院手续,直接送入脑外科抢救室,由脑外专科医护人员按急救程序抢救[1],这种急救模式使每位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1.3.1.2 抢救室的准备抢救室按Ⅱ类环境的标准要求,每日及每次抢救后物体表面以消毒液擦拭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每日消毒液湿拖2次,每月进行空气及物体表面监测,空气≤200 CFU/m3,物体表面≤5 CFU/cm2;内备气管插管用物,气管切开包、导尿包、深静脉置管用物、静脉穿刺用物、各种抢救药品、氧气及吸引装置处于应急状态。另外备2~3个颅骨钻孔包,备皮、清创用物,物品标签明显,定位放置,专人管理,班班清点、检查交接,保证完好率为100%。

1.3.1.3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士长每周组织护士进行医学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学习,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24项护理操作及专科操作的培训考核,新入科的护士重点培训。脑外科单独值班的护士必须有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能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置管术、剃头、吸痰、给氧、导尿,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颅骨钻孔减压等,能按急救程序对患者进行抢救。

1.3.2 急救护理

1.3.2.1 迅速建立输液通道本组患者需要快速输注甘露醇及术中输血,输液管径要粗,建立两条输液通道。用18 G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先抽血留标本便于交叉配血,再接输液,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60 mg,血浆清蛋白50~100 ml,静脉注射呋塞米40 mg,以减轻脑水肿及减慢脑水肿的发展。

1.3.2.2 保持呼吸道通畅脑疝患者昏迷程度深,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且多伴有颅底骨折,口鼻出血,血液、脑脊液可流入气道。下颌松弛、舌根后坠等因素都可引起呼吸道梗阻,因此,入院后即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给予吸痰、吸氧、过度换气(呼吸机控制),改善脑缺氧状态,控制CO2蓄积,促进颅内静脉血回流,降低静脉窦压力,减少脑血容量。

1.3.2.3 配合医师在抢救室内行钻孔减压在保持气道通畅、脱水剂的应用下,根据受伤机制,确定钻孔部位,局部备皮。护士备好吸引装置,打开颅骨钻孔包,患者头下垫无菌巾,带无菌手套,消毒局部,铺孔巾后双手固定头部,医师用手摇钻或电钻钻一骨孔,根据情况给予吸引,护士配合医师放置管径大的引流管引流并接袋,妥善固定引流袋,缝合伤口后再行CT检查或送手术室开颅手术。

1.3.2.4 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给予留置导尿管,了解脱水效果,也可减轻腹压,间接降低颅内压。

1.3.2.5 动态的病情观察随时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应用脱水剂及钻孔后,及时了解意识瞳孔有无变化,并作好记录。

1.3.2.6 注意合并伤的观察和处理颅脑损伤时约有30%可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常见的合并伤有肝脾破裂、肺挫伤、多发性肋骨骨折、骨盆或股骨骨折[2]195-205。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有无局部肿胀、畸形,并观察胸腹部体征的变化;鉴别颅高压与失血性休克的生命体征并及时报告医师,以便采取合理的抢救方案。

2 结果

根据GOS标准,恢复良好39例(34.82%),中残16例(14.29%),重残11例(9.82%),植物生存3例(2.68%),死亡43例(38.39%)。

3 讨论

双侧瞳孔散大或呼吸停止,是脑干功能遭受损害的危急征象,是晚期脑疝的标志,病情已发展到濒死阶段,其死亡率高达57%~100%[3]。而闭合性颅脑损伤中,GOS计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20多年来,死亡率下降到40%左右;植物状态发生率为2.7%,重残、中残各占约15%,恢复良好为27%[2]229-239。本组恢复良好率较高,重残及死亡率较低。

本组死亡患者与瞳孔散大时间有直接关系,其中双侧瞳孔散大时间>60 min 36例,死亡31例(86.11%);30~60 min 35例,死亡11例(31.43%);

[参考文献]

[1]郭祚国,吴广球.颅脑损伤的院前与院内急救模式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2):125-127.

[2]刘明锋.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3]张远征,段国升,张征.急性颅高压双瞳孔散大意识和呼吸功能不可逆的时限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24.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临床护理路径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and effect in the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Selected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 2010 to Nov 2014, they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rapidly nursing care on basis of treatment of control group, then compare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of rescue and rescue cos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46-02

颅脑损伤是由于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在头部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1]。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发确定:受伤以后昏迷6h或者6h的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表现: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头痛、恶心、四肢瘫痪、癫痫发作、呕吐、语言障碍以及感觉障碍等。颅底骨折会出现脑脊液耳漏以及鼻漏。脑干损伤会出现呼吸循环障碍、意识障碍以及去大脑强直,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对这种疾病的治疗原则为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理创面以及抗感染等,然而在急救过程当中,临床护理干预也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环节,对抢救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选取2010年3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一共有72例,对当中36例患者采取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一共有72例,致伤因素包括有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以及其他伤,它们依次为36例(50%)、25例(34.72%)、7例(9.72%)、4例(5.56%)。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当中,干预组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在12-83岁,平均年龄为42.7±7.3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在15-76岁,平均年龄为43.9±8.2岁。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相关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给予对比。

1.2临床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流程,及时、准确的记录医嘱,做好基础护理,对患者病情给予密切观察等[3]。

1.2.2干预组方法

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之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科学循证,由医院护理部组织,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共同组成的护理路径制定小组,详见表1。抢救室护理人员在接到患者以后,一名护士要根据护理路径实施抢救,同时进行相关检查,另外一名护士负责记录病人抢救护理记录单以及填写护理路径表,并且帮助救治,每完成一项内容在其后打“√”,没有完成的打“X”,同时由执行护士签名。在抢救过程当中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则要在变异项目栏当中填写和签名,抢救结束以后,要填写抢救时间以及相关科室,进而便于统计。

表1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快捷护理路径

流程 操作项目 参考时间(min) 实际时间 治疗以及护理措施

1 接诊,安置病人 2-3 (1)立即通知医师;(2)将病人安置与符合要求的抢救单元,快速判断病情

2 急救措施 5-10 (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吸氧;(2)建立静脉通路,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稳定;(3)心电监护;(4)包扎伤口以及止血;(5)特殊情况的时候采取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3 护送检查 10-15 开通绿色通道,先检查以后交费,由医师或者护理人员陪同,同时准备好相关急救药品,检查结束护送病人返回科室

4 安全转运 5-10 (1)需要手术的病人,马上备皮、备血,直接护送到手术室;(2)非手术的患者,首先护送,一直到病房做好交接,办理住院手续

5 执行医嘱,书写抢救记录 此内容贯穿与抢救的全过程

6 变异情况

总计时间 收住科室

1.3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

2结果

干预组的平均抢救时间以及抢救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对比

组别 n 抢救时间(min) 抢救费用(元) 死亡率(%/n)

干预组 36 29.72±5.82* 276.43±38.61* 2(5.56)*

对照组 36 43.42±5.36 345.73±49.32 5(13.88)

注:和对照组对比,*P

3讨论

临床急救护理的特点就是时间性较强,重点在于速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采取相对应的急救措施,快捷护理路径根据急诊科室的特点,在标准时间内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其目的就是尽可能缩短病人在急诊室的治疗以及护理实践,其符合急诊科的护理特点[4]。在对病人救治过程当中,在短时间当中采取检查、化验以及护理等,必须要做好合理、有效的安排。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必须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将死亡率降至到最低[5]。

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以往的救治流程,形成一个便捷的急救护理路径,可以使医生和护士有计划的工作,参与人员的相关职责明确,使抢救忙而不乱,并且避免由于自身水平、能力不足而导致抢救质量明显下降,严重的还会出现遗漏和疏忽。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运用,可以使护理工作程序化和规范化,抢救工作更加明确和有效,成为目前急诊科室抢救危重病人的首选方法[6]。

在临床护理路径当中,一旦出现变异情况,应该保持镇静,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呼吸心跳骤停的时候,应该实施心肺复苏给予救治,同时在变异栏上详细记录其相关情况和时间,之后全面分析形成变异的原因以及结构,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总结相关经验以及教训,对其相关方案给予修改,使其趋于完善。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平均抢救时间以及抢救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

总之,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当中采取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抢救时间明显缩短,使抢救费用明显减少,以及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丹,左全英,葛秋红.急救路径管理在抢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7(12):3317-3318.

[2]宋雁宾,王蔓,曹阳,等.不明原因昏迷患者抢救护理的临床路径研究[J].护理杂志,2012,26(1B):34-35.

[3]黄小琼,陈燕燕,陈梅影,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复杂性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1(12上半月版) : 32-33.

[4]吕玲玲.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急救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2,30(4):606-607.

[5]荣秀华,黄丽,杜建蓉,等.应用临床急救路径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2011,36(4):309-310.

[6]刘洪英.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10):142.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术前 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改变[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势凶猛,病情变化快。多数患者需通过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来挽救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为手术赢得时间。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3例,其中手术治疗30例,存活27例,存活率90%。现将自己在术前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60岁,平均31岁。于受伤后30分钟~1天入院。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钝器伤4例,坠落伤8例。损伤部位: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0例,颅骨骨折并发颅内血肿4例。GCS评分3~8分。均经颅脑CT确诊。以上病例均无胸、腹部及四肢合并伤。

护 理

接入院通知后,立即准备床单位,迅速备好吸引器、氧气、心电监护、呼吸机等,同时通知值班医生。

根据CT结果需急诊手术者,可不必过床,将平车推至抢救室,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一般认为幕上急性血肿超过20~30ml,幕下急性血肿超过10ml,即可产生症状而需手术处理[2]。

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快速清除口腔内血块、呕吐物、假牙等。张口困难及抽搐者放置开口器。对于大量呕吐及口鼻内有血块的患者,专人吸痰,并随时用手指挖出呕吐物。必要时通知麻醉科医师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如口腔内出血注入气管,病人又牙关紧闭,或有躁动不安,存在窒息危险,则应当机立断行气管切开术。自主呼吸停止者,立即给人工呼吸、并呼吸机辅助呼吸。

高流量吸氧(6~8L/分),有血块堵塞鼻导管时,及时给予更换。

监测生命体征,充分暴露上肢和胸部,便于测量准确,对于秋冬季穿着较厚的患者可用剪刀剪开衣服,避免因脱衣而搬动患者。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3],血压升高,呼吸深而慢,脉搏缓慢时提示颅内压升高。

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20%甘露醇、速尿、止血剂。为了确保甘露醇快速输入体内,应采用输血器输液。对于躁动患者,最好用留置针,可避免多次穿刺而贻误抢救时机。

随时观察意识和瞳孔情况。如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状态。

为患者剃头,理发师需经过专门培训,注意保护头部,防止头部过度活动;动作要干净利落,尤其对躁动患者要防止刮伤头皮;头部有开放性伤口者,先用敷料保护。

给予留置尿管,静脉采血,急查血糖、凝血系列、血常规,备红细胞悬液2~4U、血浆400~800ml,急查心电图。

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讲解手术方式、目的、愈后等,使其认识到手术的必须性和迫切性,积极配合治疗。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术前护理强调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护士长应安排多名护理人员,合理分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上各项操作可同时进行。在以上的各项护理中,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首要,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另外,科室护理人员必须熟知抢救程序及病情观察的要点,熟练掌握负压吸引、心电监护、呼吸机等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

2 吴承远.临床神经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压氧综合护理模式;早期重症型颅脑损伤;影响;护理对策

在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与交通量的增长之下,由于车祸导致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这就给治疗与护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1]。近年来,我院对于此类患者采取了"综合救治与护理的措施",将高压氧、药物、早期康复、针对性护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均符合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在60例患者中,车祸伤28例,坠落伤23例,打击伤9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为8~73岁,平均年龄为(28.3±2.5)岁。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30例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式给与基础与专科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由2名主治以上医师、护士长、主管护师与康复护理师共同组成护理小组,评估治疗时机、治疗压力与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高压氧治疗方式、康复计划等。具体护理要点如下:

1.2.2.1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是进行高压氧治疗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最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使用振动排痰仪进行治疗,排除患者气管内痰液,降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

做好入舱前准备工作:在患者进舱之前监测患者意识、生命体征与瞳孔变化情况,对于有气管套管带气囊患者,将其中气体抽出,并注入生理盐水。此外,高压氧室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舱前要掌握好患者的病情,准备好急救物品与药品。安置好各类导管,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入舱前1h禁食[2]。

1.2.2.2出舱后护理 在患者出舱后,测量其生命体征,检查导管,看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在胃管中注入100ml温开水,做好保暖工作。

1.2.2.3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好系统性的康复计划,对于运动功能明显受限的患者,在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将肢体维持在功能位,注意好关节的活动性。

1.2.2.4不良反应的预防 高压氧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气压伤、减压病、氧中毒与气栓症,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保证高压氧治疗的效果[3]。

1.3观察治疗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GC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

2结果

见表1,表2。

3讨论

近年来,高压氧治疗方式已经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种种研究结果显示,高压氧可以改善患者血氧含量,改善脑缺氧与微循环,可以对脑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程、病变位置、基础性、损伤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同,因此,此类患者的治疗情况就更加的复杂,为了提升治疗安全性,必须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好针对性的高压氧治疗方案[4]。

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我院对于早期重症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了综合性的治疗模式,将高压氧治疗、药物治疗、早期康复、专业护理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总而言之,对于重症型颅脑损伤患者,应该及早进行高压氧治疗,同时,将护理工作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保证治疗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郭锦梅,李航,肖宏.高压氧综合护理模式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3,09(05):58-59.

[2]胡慧军,吕艳,张禹,等.高压氧综合救治颅脑损伤的治疗策略及转化研究[J].转化医学杂志,2012,11(01):116-117.

[3]陈瑞香,韦玉玲,方燕红,等.流程改进在高压氧治疗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32(14):43-44.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PDCA循环;重症护理记录;实践

PDCA循环是一种标准、程序化的工作模式。在重症监护中所做的记录是患者在危机是做的护理记录,其中包括患者的抢救过程,是客观病例的范畴[1]。这份记录是在发生医疗纠纷时,至关重要的证据和材料。这份护理记录有法律责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做的真实、准确的记录,才能维护自身权益,减少护理记录的错误,是医院的重要问题。我院从2010年开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重症护理记录采取PDCA循环的护理记录管理模式,取得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5月~2012年5月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选择130例为对照组,125例为实验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PDCA循环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记录,控制护理记录的质量和总结。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程度比较,有可比性,记录文书护理人员前后无变化。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对我院2012年5月的颅脑损伤患者病例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问题中包括:输液记录与实际记录不符,应用药物剂量记录错误,对某些药物用量尚无确切记录;对出入量记录不完善、真实,如事物含水量等;记录未用医学术语;对护理中的措施常有遗漏情况;病情描述无详细记录,或描述不确切;护士记录不客观;记录格式错误,常有错别字、涂改痕迹。而出现这类事件的护士工龄1年以下占67%,1~2年占25%,2年工龄以上护士占8%。以此表明,工龄较低护士书写能力差,需加强培训。

1.2.2原因分析 无法律意识,对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中的作用无意识,对护理记录尚无法律认知,记录时不认真,不规范。由于护士对个人工作缺乏综合性的认知,对临床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未能按照预定的要求操作,导致记录内容与实际临床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些都造成后期临床治疗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另外,对于重症患者护理工作缺少足够的检查力度,使临床治疗记录存在着纰漏,一些常见疾病资料难以发挥出预定的记录拍作用。

新护士无业务基础,理论和临床相差较大,不能客观对患者进行客观评估。为了扩大内部医疗体系的服务范围,医院定期引入一批新护士从事专业工作,这类新护士在临床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导致临床护理作业失去了应有的医疗价值,从而影响到了整个护理方案的有序执行。例如,新护士对医院工作思想缺乏深刻的理解,影响到了整个重症病房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1.2.3整改措施 应该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对相关规范和条例,应及时落实到位。建立起控制小组,对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实施责任则。开展相关培训课堂,对护士的书写质量进行控制。为了全面提升新表格式重症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应严格按照国家对医院工作提出的最新标准,编制一套相对完整的资料书写体系,确保每一项资料都能符合医院的作业规定。对于传统重症护理书写存在的缺陷,要及时调整表格书写范围以提高资料录入的质量水平。本次研究中,倡导将PDCA循环应用到护理记录书写规范里。

1.2.4执行阶段 PDCA循环关键就是执行,按照方案实施,分级落实质量监控。一级由科室自检,二级由护士长和护士督查,三级由护理部门检查,重症护理记录作为重点排查内容,每个护士都必须要严格遵守。对护理记录制定评分标准,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选用的PDCA循环方案,临床要坚持全程式质量管理体系,做好每个阶段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保障患者临床护理作业的规范化运行,这是综合提升病况的有效方式,也是临床护理效率的基本保证。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人SPSS 13.0统计软件,使用PDCA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对记录和检验实施比较。

2结果

使用PDCA对护理记录的问题和缺陷控制后,医院护士没有变动的情况下,缺陷率有明显变化。前后对比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明显得知,在为采用PDCA循环之前,130例护理记录中,轻度错误有50例,占38%,而中度缺陷护理记录23例,占总数的17.7%,而重度缺陷有6例,占4.6%的总比例。在使用PDAC循环对质量进行控制之后,效果极为显著,125例重症护理记录中,轻度缺陷15例,占12%,而中度缺陷仅5例,占比例的4%,未出现重度缺陷。从以上数据中,皆可证明,PDCA循环对医院重症护理记录所取得的成效[2]。

3讨论

3.1 PDCA循环的应用阶段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循环主要应用阶段:①计划阶段,要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②设计和执行阶段,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及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③检查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效果;四是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进行标准化,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即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3.2提高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 PDCA循环采用科学方式解决工作问题的方法,以大环套小环的方式,相互促进,成为一个螺旋式的上升。从本次研究中证明,将PDCA循环运用于护理记录的书写中,效果极为显著,可将原本对书写管理实施的事后严控,改变成事前预防的模式,通过对问题进行检查、分析,从中找出源头,并制定出整改计划,对护士长、护理文书进行培训,让护士可对重症记录认真书写,促使全员参与到质量控制中,可参照相关标准,解决所存问题。在此过程中,质量控制部门及时予以指导,对护理记录定期检查,并反馈实施情况,实现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结合,在此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可将其归纳到PDCA之中。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控制之后,可见护理记录的缺陷程度有明显的改观,达到促使护理记录质量提高的目的[3]。

3.3有效减少医疗纠纷 颅脑损伤属于难治疗型病症,经过长期的治疗过后,很多患者质量效果不佳。实施颅脑损伤手术,是目前治疗颅脑损伤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手术的难度较大,极易在术中出血,并出现较多术后并发症,易产生医疗纠纷事件。在采用PDCA循环之后,可将患者的抢救过程、护理过程记录在册,可将患者信息,能够准确、全面的记录清楚,减少护理记录时所出现的差错,以此提高护理的整体质量[4]。在发生医疗纠纷之时,可当做一份有利的材料,证明在质量、护理过程中的准确性。目前,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越高,为避免医疗纠纷事件为医院带来名誉损失,引进PDCA循环模式,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是医疗发展的保障[5]。

4结论

采用PDCA循环提高新表格式重症护理记录书写质量,这是现代临床医学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其可解决传统护理资料收集与处理的不足,保证了护理方案得到有效的执行,确保各项工作符合病况护理的工作要求,为重症患者护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苏月巧,宋敬坤,史书娟,等.采用PDCA循环提高重症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z1):53-54.

[2]胡娜,杜小亮.应用PDCA循环理念进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护理培训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79-80.

[3]陈锦文,李叶戌子.戴明循环在重症监护室轮转新护士培训中效果的观察[J].护理杂志,2012,29(9):61-63.

[4]梁丹丹,高国贞.PDCA循环在重症病房带教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09,7(8):848-849.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车祸;成批外伤;急救护理;组织管理

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出现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车祸所致外伤特点是多发伤,病情复杂、变化快,发生外伤患者多,伤情轻重不一。因此,要求急救人员能迅速准确判断、识别患者伤情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我院成为高速公路协作单位以来,于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成批患者3批,共计62例。入院后除2例因病情危重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现将成批车祸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组织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62例,3批伤员分别为23例、19例、20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4~68岁。由于发生地段不同,医务人员接电话后到达现场时间分别为10 min和15 min,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分别为25 min和30 min之后。患者伤情分为颅脑损伤11例,胸腹联合伤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5例,脾破裂2例,肋骨骨折8例,其他部位骨折20例,皮肤挫裂伤10例。其中1例颅脑损伤和1例胸腹联合伤抢救无效死亡。

2 急诊抢救护理

2.1 院前急救护理 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急诊科迅速出车,到达现场后,迅速判断患者伤情。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或将危及生命的患者,立即展开现场急救。同时迅速果断地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主要措施有开通气道,建立静脉通道、包扎、止血等,初步处理后立即送往医院,途中注意利用车上设备,详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及静脉通路畅通。

2.2 急诊科抢救护理 建立绿色通道,急救护士分组进行抢救,配合医生对到达现场的患者进行初步分诊,根据伤情分为重、中、轻伤3类,本着先重后轻,先救后治的原则,对重伤患者进行另建1条或2条静脉通道,抗休克、心肺复苏、止血、吸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对较轻具备后送条件的患者分批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处理及入院处理,较重患者病情允许时送ICU及手术室处理,及时缓解急诊科的压力。

3 组织管理

3.1 统一组织,统一协调,树立全院一盘棋思想 接到120急救电话的同时,医院迅速启动救治预案,成立救治领导小组,由医务科、护理部、药械科、总务科等科室组成,各成员各负其责。护理部迅速通知全院所有非外科护士长带领1~2名护理骨干及抢救车到达急救中心,配合医生分成救治小组,为抢救分诊做好准备,同时协调重症监护、手术室、各外科及供应室护士长到科内待命,做好人力及物力的准备,迎接患者入院。对危及生命需即刻手术的患者立即送手术室或就地进行处理。

3.2 保证救护质量,进行后续安排 急诊患者分诊基本就绪时,护理部及时抽调各增援护理人员到ICU及收住患者较多科室进行护理,保障足够人力。各外科护士长统筹安排本科患者的入科、抢救、治疗、处理及物品供应,合理安排本科护理人员,根据需要排双班确保患者的治疗护理质量。

4 入院后护理

4.1 手术室管理 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人员保证、各种器械包及相应准备,同时注意做好标准预防。术中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并配合抢救。

4.2 监护室管理

4.2.1 组织管理 患者入住监护室后,护理任务相当艰巨。护理部协助ICU护士长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特护护士的安排,根据患者病情,护患比例要求1∶1甚至2∶1。对本科室护士和增援护士做好搭配,以便尽快熟悉情况,投入抢救。护士长对每位患者大致病情要了解,特别危重患者要安排经验丰富护士进行护理。联系协调相关科室,并保证各种抢救物品及时到位。

4.2.2 抢救护理 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危及生命,要求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抢救操作技能,对病情观察做到稳、准、轻、快,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特别是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及时抢救,了解创伤性休克发生原因:胸部外伤伴血气胸,腹部外伤伴肝破裂、脾破裂,严重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其他严重创伤。让患者处于平卧位,下肢抬高15°~30°。用留置针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加压输血、输液,保证45 min输入1 500 ml以上液体[1]。同时防止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及每小时尿量,根据尿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4.2.3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专科病情,特别是对颅脑损伤、胸腹联合伤及内出血休克患者重点观察。颅脑损伤患者,重点观察神志、瞳孔、呼吸及SpO2的指数。对胸腹联合伤患者,尤其注意观察出血部位、面色、呼吸及患者的主诉,行胸腔引流及腹腔引流者,观察引流液量及颜色,准确记录,即时报告。特别注意低头不语、反应冷漠的患者,可能是休克的前期症状,及时测脉搏、血压,及时报告医生,加快输液速度。合并肋骨骨折行胸带固定者,要听取患者主诉,观察固定是否有效。曾有患者,行医院购进的胸带固定后其呼吸困难症状无改善,且有加重趋势,SpO2降至

87%,遂果断去除胸带,立即用自制多头带进行固定,呼吸困难症状减轻,SpO2上升。

4.2.4 护理记录方面 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指标及处理方法。

4.2.5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差错发生。

4.3 病区管理 护士长充分组织好人力、物力,按照各专科护理要求进行,特别提醒注意是否有休克和内出血症状,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5 心理护理

由于高速公路车祸伤均是外地患者,人地生疏加上突发事故,伤员情绪均较激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所以心理护理要贯穿在整个救治过程当中。护士应特别注意使用安慰性语言,并尽量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尽快与家属联系。注重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士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在与患者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态度亲切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和手势,以增加语言力度,使患者踏实[3]。

参考文献

1 袭建云,张兆成,钱志英.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输液管理.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64.

2 吴宇靖.护士与昏迷患者的语言交流技巧.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6):267-268.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成批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组织管理。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3批共62例患者的急救与管理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得到及时救助与精心护理,死亡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严密的组织管理与及时地抢救护理是保证成批患者救助成功的关键。

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出现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车祸所致外伤特点是多发伤,病情复杂、变化快,发生外伤患者多,伤情轻重不一。因此,要求急救人员能迅速准确判断、识别患者伤情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我院成为高速公路协作单位以来,于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成批患者3批,共计62例。入院后除2例因病情危重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现将成批车祸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组织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62例,3批伤员分别为23例、19例、20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4~68岁。由于发生地段不同,医务人员接电话后到达现场时间分别为10min和15min,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分别为25min和30min之后。患者伤情分为颅脑损伤11例,胸腹联合伤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5例,脾破裂2例,肋骨骨折8例,其他部位骨折20例,皮肤挫裂伤10例。其中1例颅脑损伤和1例胸腹联合伤抢救无效死亡。

2急诊抢救护理

2.1院前急救护理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急诊科迅速出车,到达现场后,迅速判断患者伤情。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或将危及生命的患者,立即展开现场急救。同时迅速果断地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主要措施有开通气道,建立静脉通道、包扎、止血等,初步处理后立即送往医院,途中注意利用车上设备,详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及静脉通路畅通。

2.2急诊科抢救护理建立绿色通道,急救护士分组进行抢救,配合医生对到达现场的患者进行初步分诊,根据伤情分为重、中、轻伤3类,本着先重后轻,先救后治的原则,对重伤患者进行另建1条或2条静脉通道,抗休克、心肺复苏、止血、吸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对较轻具备后送条件的患者分批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处理及入院处理,较重患者病情允许时送ICU及手术室处理,及时缓解急诊科的压力。

3组织管理

3.1统一组织,统一协调,树立全院一盘棋思想接到120急救电话的同时,医院迅速启动救治预案,成立救治领导小组,由医务科、护理部、药械科、总务科等科室组成,各成员各负其责。护理部迅速通知全院所有非外科护士长带领1~2名护理骨干及抢救车到达急救中心,配合医生分成救治小组,为抢救分诊做好准备,同时协调重症监护、手术室、各外科及供应室护士长到科内待命,做好人力及物力的准备,迎接患者入院。对危及生命需即刻手术的患者立即送手术室或就地进行处理。

3.2保证救护质量,进行后续安排急诊患者分诊基本就绪时,护理部及时抽调各增援护理人员到ICU及收住患者较多科室进行护理,保障足够人力。各外科护士长统筹安排本科患者的入科、抢救、治疗、处理及物品供应,合理安排本科护理人员,根据需要排双班确保患者的治疗护理质量。

4入院后护理

4.1手术室管理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人员保证、各种器械包及相应准备,同时注意做好标准预防。术中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并配合抢救。

4.2监护室管理

4.2.1组织管理患者入住监护室后,护理任务相当艰巨。护理部协助ICU护士长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特护护士的安排,根据患者病情,护患比例要求1∶1甚至2∶1。对本科室护士和增援护士做好搭配,以便尽快熟悉情况,投入抢救。护士长对每位患者大致病情要了解,特别危重患者要安排经验丰富护士进行护理。联系协调相关科室,并保证各种抢救物品及时到位。

4.2.2抢救护理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危及生命,要求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抢救操作技能,对病情观察做到稳、准、轻、快,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特别是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及时抢救,了解创伤性休克发生原因:胸部外伤伴血气胸,腹部外伤伴肝破裂、脾破裂,严重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其他严重创伤。让患者处于平卧位,下肢抬高15°~30°。用留置针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加压输血、输液,保证45min输入1500ml以上液体[1]。同时防止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及每小时尿量,根据尿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4.2.3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专科病情,特别是对颅脑损伤、胸腹联合伤及内出血休克患者重点观察。颅脑损伤患者,重点观察神志、瞳孔、呼吸及SpO2的指数。对胸腹联合伤患者,尤其注意观察出血部位、面色、呼吸及患者的主诉,行胸腔引流及腹腔引流者,观察引流液量及颜色,准确记录,即时报告。特别注意低头不语、反应冷漠的患者,可能是休克的前期症状,及时测脉搏、血压,及时报告医生,加快输液速度。合并肋骨骨折行胸带固定者,要听取患者主诉,观察固定是否有效。曾有患者,行医院购进的胸带固定后其呼吸困难症状无改善,且有加重趋势,SpO2降至87%,遂果断去除胸带,立即用自制多头带进行固定,呼吸困难症状减轻,SpO2上升。新晨

4.2.4护理记录方面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指标及处理方法。

4.2.5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差错发生。

4.3病区管理护士长充分组织好人力、物力,按照各专科护理要求进行,特别提醒注意是否有休克和内出血症状,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5心理护理

由于高速公路车祸伤均是外地患者,人地生疏加上突发事故,伤员情绪均较激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所以心理护理要贯穿在整个救治过程当中。护士应特别注意使用安慰性语言,并尽量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尽快与家属联系。注重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2]。护士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在与患者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态度亲切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和手势,以增加语言力度,使患者踏实[3]。

参考文献

1袭建云,张兆成,钱志英.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输液管理.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64.

2吴宇靖.护士与昏迷患者的语言交流技巧.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6):267-268.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脑损伤;临床护理;神经康复;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110-02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新型临床服务模式,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在住院期间给予的护理模式,护理路径是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临床检查、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出院指导等护理手段为纵轴的日程计划表,使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减少患者康复的延迟、并发症的发生和资源的浪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因而在医院中可得以广泛的应用[1]。本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把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重度脑损伤患儿的全程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海秀卫生院收治的36例重度脑损伤患儿,男21例,女15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5.6岁。病毒性脑炎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5例,手足口病脑炎12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药物中毒1例,电击伤1例,晚发维生素K缺乏1例。病例选择标准:病毒性脑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手足口病脑炎、一氧化碳中毒、药物中毒、电击伤或晚发维生素K缺乏所造成的重度脑损伤患儿。排除病例:复合伤或开放性创伤造成的儿童重度脑损伤;有肝病史或血液病史等的患儿。

1.2 方法

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组织管理体系:为了使临床护理路径得以顺利实施,需要构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体系,组建科室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习以及护理路径的应用和特点,了解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作用及意义。学习有关脑损伤的专业护理知识。

根据患者发病的特点、病情轻重、治疗规划、护理方案等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1)和临床护理路径(表2),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要求和规定对患儿实施护理,由护士长、质控组长、责任护士对护理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2 结果

36例重度脑损伤患儿中后遗症根据损伤情况不一,除因转院和放弃治疗的2例外,其余患儿的病情发展均在护理路径范围得到迅速控制,康复效果良好。

所有患儿中无压疮、足下垂、结膜炎、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肢体、语言等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把后遗症减少到最小,出院时对每位患儿家长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满意率为100%。出院后家长定期返院复诊率高。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规范了护理服务流程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明确了疾病的护理程序和护理目标,使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便于操作,保证护理质量的连续性。培养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护理工程不再是盲目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使护理工作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对脑损伤危重患儿(昏迷、躁动、上机患儿等)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的护理措施进行统一指导与规范,避免因护士临床经验不足、认知不同而造成大小不等的护理缺陷,增加患儿痛苦。

3.2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提高了危重患儿护理质量

重度脑损伤患儿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的制定,指导护士按疾病护理标准完成护理工作,指导护士观察病情及各项观察指标,巡视病房的注意事项。与家长沟通、宣教的内容、技巧给予指点,取得家长的配合与信任,给家长树立坚定治疗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危重患儿的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

3.3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提高了危重患儿护理技术

重度脑损伤患儿临床护理路径内容中根据患儿入院-住院-出院中病情轻重的不同,治疗时期的不同,对抢救、护理技术给予明确规定,使护士在操作中有章可循,对患儿实施科学、规范的护理,减少了上机患儿的感染,杜绝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使患儿皮肤完好无损等,提高了抢救成功率[2-3]。在护理过程中也使大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年轻护士成长更快,对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护理充满信心。

3.4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促进了重度脑损伤患儿神经系统的康复

重度脑损伤患儿感染急性期树立家长及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期病情稳定后根据神经系统评估结果告知家长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告知家长保持乐观的心态,多与患儿交流、沟通;出院时根据神经系统评估结果,告知家长家庭康复的重要性,赠送儿童正常发育量表及脑瘫康复健康宣教手册,强调定期、按时复诊;出院后由责任护士定期随访,建立随访档案,指导并督促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必要时返院进行门诊康复训练,直至神经系统评估正常[4]。重度脑损伤患儿早期干预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应用,使医、护、患三方紧密配合,对患儿实施早期干预、康复治疗,可以缩短疗程,减轻病痛,降低治疗费用,同时促进了患儿神经系统的康复,使后遗症减少。

3.5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满足了患者的健康教育要求,提高了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

避免因缺乏沟通而造成医疗纠纷,加强沟通也是护理人员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士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有关治疗和康复内容,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5-6]。临床护理路径强调团队精神,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体现医院多专业和多学科之间的团结协作,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促进信息交流和传递,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桂涛. 临床护理路径[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1-3.

[2] 姜桂清,刘丽. 普外科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的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55.

[3] 郭熳飚.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7):647-648.

[4] 全丽芳,龚进红,金月红.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神经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609.

[5] 彭瑛,朱秀英. 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家属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3(9):170-172.

[6] 杨海艳.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6):102-103.

上一篇:慢性胰腺炎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 下一篇:脑外伤护理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