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透热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观察

时间:2022-06-02 08:55:03

超短波透热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超短波透热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11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8例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治疗组58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超短波透热疗法。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39.7%,总有效率为91.4%,复发率为26.1%;对照组治愈率为20.7%,总有效率为75.6%,复发率为52.6%。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超短波透热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超短波透热疗法;中药灌肠

[中图分类号] R7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093-03

慢性盆腔炎系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易迁延反复,症状复杂多样,长期的腹痛、腰骶部疼痛不适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伤害;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并不十分肯定[1-5]。近两年来,我院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短波透热疗法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6例2010年4月~2012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85例及住院患者31例,患者年龄 21~54 岁,临床症状、体征、妇检、B超检查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病程 4个月~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腰骶部坠胀不适,白带增多或者脓性白带,有时伴有坠胀不适,常在劳累、、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部分病例合并腰痛、月经紊乱、痛经及不孕等。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有包块,压病(+)~(++),子宫体压痛等。116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年龄21~48 岁,病程4个月~9年;对照组患者24~54 岁,病程6个月~1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坠胀不适,并且上述症状在劳累和性生活后加重;低热、易感冒、疲倦、月经过多、月经失调、不孕等;个别患者有经量多、经期延长,伴有痛经、低下等。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多, 子宫举痛、摇摆痛, 活动受限双侧附件区常有增厚粘连, 可及条索状或块状肿物并伴有压痛。B超提示:个别患者子宫直肠窝有积液,子宫增大不等, 附件区有炎性包块。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月经期应用头孢孟多酯钠针剂4~6 g及替硝唑针剂0.8 g静脉滴注,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应用 2个疗程。同时采用我院中医科经验方剂“慢性盆腔炎灌肠液”保留灌肠。灌肠液主要由莪术20 g、丹参20 g、三棱20 g、虎杖20 g、赤芍15 g、血竭15 g、桃仁10 g等组成,腹痛较重者加延胡索、香附各10 g。将药浓煎成100 mL,装瓶。1次/晚,100 mL/次,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治疗。我院采用北京产DL-C-C型超短波治疗机,板状电极对置放于下腹部与腰骶部,采用微至温热量,早、晚各1次,每次15 min,连用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情况、腹部B超检查结果。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妇检无包块及压痛,B超检查正常,6 个月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妇检包块缩小,压痛明显减轻,B超检查包块缩小50%以上,6 个月内未复发;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妇检包块缩小,压痛明显减轻,B超检查包块缩小1/3以上,3~6个月内未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及B超检查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总有效=治愈+显效+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进行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39.7%,好转率为17.2%,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 20.7%,好转率为36.2%,总有效率为7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4 5,P = 0.015 9)。见表1。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对照组随访例数38例(失访20例),治疗组随访例数46例(失访12例),复发率分别为26.1%、5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2 9,P = 0.023 3)。见表2。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子宫、附件)、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既可局限于某个部位,也可以涉及整个内生殖器。女性生殖系统有自然的防御体系,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防御功能能够充分抵御细菌的侵袭。只有当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女性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才会导致盆腔炎症的发生。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发展而来。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差别很大,从没有症状到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和严重的后遗症,但即使是轻微的或不典型的盆腔炎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损害患者的生殖健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故应予以重视[1-3]。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另外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多为混合性感染,单一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且容易产生耐药菌,使病程迁延不愈。长期的盆腔慢性炎症, 使盆腔结缔组织发生增生、粘连,严重影响病变组织的血液循环,使病变组织中达不到有效的抗生素浓度,难以产生治疗效果[7]。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时机以经期为最佳。经期盆腔充血,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时,更多的药物可随血流分布于盆腔,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等处。头孢孟多酯钠属于第二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24 h的尿排泄量为70%~90%。它对于慢性盆腔炎的多种致病菌如常见的链球菌、葡萄球菌、解脲衣原体、淋球菌等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头孢孟多酯与针对厌氧菌治疗的替硝唑联合使用,可加强对厌氧菌属致病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4]。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带下”、“癥瘕”、“妇人腹痛”、“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范畴。辨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下注、寒湿凝滞、气虚血瘀多见,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方法以口服中药汤剂和中药保留灌肠多用[3-4]。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优越性较大,慢性盆腔炎的发病部位与直肠毗邻,中药可通过直肠黏膜静脉丛吸收,使药液直达病灶所在,提高了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直接达到消除炎症、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促进包块吸收的作用[2,6]。灌肠液方剂中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消肿止痛药物的应用,协同头孢孟多酯钠针剂及替硝唑针剂静脉滴注,增强了治疗效果,是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中值得提倡的方法[8]。

超短波治疗仪是物理治疗的常用仪器,它通过超短波高频电场作用,使病变部位的分子和离子在其平行位置振动,并互相摩擦而产生热效应。这种热效应使患部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匀受热,加强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微循环改善,免疫细胞的功能得到强化,起到镇痛和加快炎症组织修复的作用。微循环的改善和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也提高了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从而使多种生物学效应叠加,增强了治疗效果[9]。

本组病例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短波热疗及中药汤剂保留灌肠联合应用。能使患者在短期内感到疼痛缓解,身体舒适,诸多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39.7%,总有效率为91.4%,复发率为26.1%。对照组治愈率为20.7%,总有效率为72.4%,复发率为5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和超短波联合使用,更能针对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变化发挥作用,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慢性盆腔引发的各种症状,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谢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1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9,37(2):74-75.

[2] 王晓燕,王少英.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6):867.

[3] 刘静,高慧.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1):48-49.

[4] 方红哲.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29-30.

[5] 莫红梅,舒惠芳.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包块6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8):1104-1105.

[6] 宋晶晶.影响保留灌肠效果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88-89.

[7] 刘朝晖,廖秦平.盆腔炎性疾病致病微生物及治疗方案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7):522-524.

[8] 王志芳.腹腔灌注加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554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2,2(4):297-299.

[9] 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2.

(收稿日期:2012-11-26 本文编辑:冯 婕)

上一篇: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观察 下一篇:小肠炎性纤维肉致肠梗阻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