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6-02 04:57:59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

摘要通过分析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企业的放开管理政策和先进的创新技术等,使她能较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比较坚固的社会基础,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政府管理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借鉴

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能取得今天的强国地位与其在财政、金融、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的有效调控,以及所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干预为补充和以社会保障为特征来发展的市场经济,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宏观管理特色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首先,德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保证市场自由与有效性上,该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即凡是市场经济能自行调节的,都应让市场去解决,国家只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干预。

其次,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平,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和重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又认为“私有因素存在弊端”,通过制定政治措施使社会公平。

再者,德国的企业制度独具特色,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有着充分的生产和经营决策的自,政府基本上不具体干预企业。企业管理方面,建立“共同决策”制度,工会代表参加大企业的董事会,本企业职工持有企业股份。

(二)德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政府管理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企业具体经济行为放开,并以国有参股为辅等。

德国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德国,每人均设有一个健康账户,职工该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由雇主从工资中扣除。由于这些资金的根本来源是与就业有关,就业者越多,缴费也就越多,因此要实现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政策。但德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部分,频发巨额财政赤字,对企业和个人也造成消极影响。

德国有完善健全的法制管理机构,政府依法对企业进行管理,国家不直接通过行政命令配置资源,也不能通过法律活动过多地干预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

二、德国的技术创新机制

德国被誉为“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拥有大众、西门子、博世等世界最著名的品牌。德国政府在各方面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以下是德国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体系具体内容。

(一)改善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的专利申请与运用;建立专业化专利基础设施;促进中小企业申请专利;加强专利教育和研究,以及法规和制度建设。

(二)充分利用各国的研究成果;促进在欧洲层次上创建工业产权体系;通过产品和技术的本土化促进技术创新。

(三)加强研发资助竞争、导向和评估;增加人员流动性;加强技术评估和预测。

(四)培育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

三、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给我们很多启示,我国应结合本国实际国情选择借鉴,并且加以创新,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

德国的经济模式主张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政府起的作用是保护市场竞争秩序,在必要时才对经济进行干预。因此我国要逐渐转变政府职能,运用规划、政策等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

(二)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医疗保险已提前实现城乡基本面覆盖。我国政府应借鉴德国经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依据各地经济实力,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吸取德国经验教训,使得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不断探索新的社会保障模式。

(三)企业发展的开放性

在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参考德国的企业自主化模式,给企业更大的空间。政府应对企业进行间接调控,实现好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四)技术创新

德国是世界技术创新的领跑者,我国应加强和德国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高科技项目产业,尤其是在环保产业、低碳技术方面。

尽快建立并形成适合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形成整个社会、经济、教育和科技及金融等部门协调联动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政府要建立专项的技术创新投入基金,加大对各机构的创新投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给以优惠和支持;培育一批懂技术、 会管理的技术创新决策者。

参考文献:

[1] 杨彦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启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6(6).

[2] 北京市计委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团.赴德国考察的启示与建议.首都经济杂志.2003.

[3] 马丽华.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启示.长白学刊.2008(1).

[4] 陈悦.德国技术创新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3).

[5] 北京市计委赴德国宏观经济管理培训考察团.德国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首都经济杂志.2003.

上一篇:论昆山经济发展的方向 下一篇:重庆市农业产业组织评析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