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国际化:入侵、受制与应对

时间:2022-06-02 03:58:53

农业科技国际化:入侵、受制与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农业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点地区,这为加快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但同时,如果不进行战略设计,可能会招致创新机会、创新能力的丧失,使农业发展受制于人。我们必须打破西方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垄断。

一、必要性

1.技术保护和贸易争端日益增加

多年来,我国农业科研与开发一直以跟踪和模仿为主,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TRIPS协议,我国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对国外在我国申请的知识产权给予有效的保护。因此,我国在跟踪和模仿过程中,或因为无意中侵犯国外的知识产权而支付昂贵的侵权费用,或因为必须采用受保护的外国技术而支付使用费。这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农业科研和开发的成本,甚至还会引发知识产权方面的争端。TRIPS协议加强了发达国家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增加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2.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

加入WTO后,我国给予外国高技术企业国民待遇,允许其进入我国市场,这些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惜重金网罗人才,已造成农业科技领域对我国人才的争夺。如果我国自己的人才无法在本国获得良好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报酬,那么这些研发人员就会被吸引到国外或跨国企业中,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失,降低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博士等高级人才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就业将使这一局面更为严峻。

3.对科技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

研发全球化,实际上也意味着跨国公司对全球范围内研发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与国内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优秀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战略性研发资源的竞争。

4.农业生物资源流失加剧

目前我国对生物资源的保护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重要的生物资源可能会伴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而流出国门。外国科技力量通过占有和开发我国的生物资源,研究具有商业价值的高技术产品,使相应技术成为他们拥有的专利。这反过来影响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迫使我国对其技术及产品形成依赖,最终形成不利于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产品贸易的局面。

5.本地研发技术失控,造成产业研发空心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投资,将使更多的本地农业企业在参与到国际战略技术联盟中去的过程中,面临自身技术能力空心化的挑战。一般而言,国内的涉农企业自身力量相对薄弱,以与跨国公司合作为荣。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建立战略技术联盟关系的企业,往往在某些专门领域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或诀窍,而这些知识和诀窍又为跨国公司所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的涉农企业、大学失去对联盟的控制权,特别是技术发展的控制权,则可能面临自身技术能力的空心化,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因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获取能力异常强大,在联盟中,有可能完全控制技术为其所用,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合作目标的实现。

6.我国农业面临外国技术入侵与农业产业被国外垄断的风险

由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农业面临外国技术入侵与农业产业被国外垄断的风险。以种子为例,近年来,77家国外种子公司进驻我国,中国种业的龙头企业已大多被外资并购,中小民族种子企业在国外种业大公司的围追堵截下生存空间极小。即使是中国水稻种子市场排名第一的湖南隆平高科,也已和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利马格兰种子公司旗下的VHK公司合作,成立了长沙新大新威迈农业有限公司。外国公司已掌控了90%的高端蔬菜和东北50%的杂交玉米种子市场,并开始涉足中国水稻种子市场。孟山都等公司利用其生物技术的垄断地位,从各种渠道,诱使中国接受其转基因品种。若不警惕,某些国际垄断集团将占领中国的种子市场,掐住中国农业发展的咽喉。再以大豆为例,跨国大粮商垄断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供给,控制着全世界的大豆贸易。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但国际粮商却决定着大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定价权。目前,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这四大跨国公司已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我国约70%的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已垄断我国大豆行业,我国在大豆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农民卖豆无门,直接打击了豆农的种豆积极性,使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减少。中国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也将被进口转基因大豆全面“攻陷”。一些西方公司还大举入主中国粮食加工业,通过技术创新控制中国食品产业,后果很严重。中国在大宗农产品上日益丧失或没有话语权,产业安全受到威胁。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却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国际大宗农产品缺乏定价权。“中国需要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7.粮食危机的后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粮食(食物)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需品,而且是人们从事其它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受人口增长、耕地匮乏、水资源紧缺等因素制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新兴工业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生物能源开发需求等影响,由粮食短缺所引发的地区动荡和冲突在所难免。

粮食危机带来的社会、经济动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层出不穷。2008年初,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有大批群众涌上街头抗议包括粮食价格在内的多种物价上涨,示威活动随即演变为暴力示威,并与警方发生冲突。随后,仿佛蝴蝶效应一般,骚动在西非国家间相继爆发。毛里塔尼亚发生示威游行抗议粮食涨价,喀麦隆首都雅温德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涨价。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发生了抗议食品和汽油涨价的示威活动,进而变为骚乱,出现了大规模事件。接下来是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埃及等国的骚动。很快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国、海地、秘鲁、墨西哥等国,粮食骚动也相继爆发。2008年世界银行在其的报告中指出,有33个国家正面临因食品短缺而发生动荡的危险,已经有13个国家发生了粮食骚动。这些骚动在一些国家演变为暴力事件,甚至造成人员死亡。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有可能愈演愈烈,2010年年底,突尼斯多处地区因为粮价飞涨、失业率高企而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最终引发政治变革。这背后我们不能忽视粮食短缺的因素。

8.中国农产品供求处于长期紧平衡状态

以水果、蔬菜、小杂粮食为代表的中国农产品出现了2010年的较大涨幅和2011年的较大跌幅,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对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农民收入的提高、民众生活和CPI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人口基数却非常庞大,农业生产高成本时代正在逼近。据预测,未来20年中,我国粮食需求量将持续增长,2030年需求量将达到6.4-7.2亿吨,按目前的生产能力计算,需净增1.4-2.2亿吨。国内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仍然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未来中国可能需要大量进口农产品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二、中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

优劣地位

1.历史上,中国农业技术长期领先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传统农业曾经长期领先其它文明古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综合性的农业技术体系,并通过官方和民间途径向适宜地区推广传播,在大多数时间内很好地解决了粮食问题。传统农业技术主要体现在物候历法、水利工程、肥土循环、农具改进、选育良种等方面。

由于这些农业技术的应用,在中国的国土面积上,养育了全世界较为密集的人口,公元初年,中国人口已达到6000万左右;公元12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1亿。人口增长与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技术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从世界各地引进了适合中国的品种和技术。

2.比较劣势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的比较劣势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农业科学研究多数仍属于“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真正原创性的东西还不多,一些出口创汇农产品品种和重要技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很多成果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农民科技素质总体不高,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有欠普及;农业科技投入总量偏低,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机制还没有根本消除,等等。

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相差10-20年左右。科技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己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6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落后于国际水平10年左右。美国、法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500余个畜禽新品种,我国只有几十个新品种。在良种胚胎工程技术方面,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肉牛胚胎移植成功率在70%以上,我国为54%;澳大利亚羊胚胎移植成功率达75%以上,我国为60%,落后于国际水平5-10年。

二是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仍在起步阶段,多数领域尚属空白,而欧美发达国家已将卫星通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信息压缩及高速传输、宽频高速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

三是工厂化设施农业。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其工厂化设施农业设计、建造、运营己进入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方面,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我国为0.5-2.5万元人民币,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多年;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我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980年代的水平,落后20余年。

四是农业资源利用。以水资源为例,以色列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我国仅为35-40%;以色列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为2.32公斤,我国仅为0.87公斤。我国农田灌溉技术、设备及其基础理论研究,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25年。

五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以色列、日本等国每年粮食总产因贮藏不当损失率为1%,果品、蔬菜损失率为8%,我国损失率分别为5%和20%,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12年。

六是新型药品技术。目前国外已有800余种畜禽疾病诊断试剂,我国仅有20余种,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20年。海洋生物药品,国外已开发了上千种,我国不足100种,落后国际先进水平约10年。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我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

七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发达国家达70%左右,我国不足50%;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高达70-80%,我国只有52%,落后10-15年。

3.比较优势

我国已经具备如下农业科技优势:以超级稻、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现了粮食作物超高产技术的突破;有较先进的重大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及标准化操作体系;通过实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围绕大宗粮油、果蔬、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食品安全技术得到提升,我国饲料加工机械、耕作与收获机械、灌溉设备等简单实用,价格合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广受欢迎;设施农业技术相当实用,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面积已居世界第一位,摸索出了一套劳动替代的低成本集成技术;农村生物能源技术比较成熟,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规模居国际首位。

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有较大潜力。比如在相同的育种技术条件下,育种材料的创新可以快速实现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品种选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种子生长受气候、地理、生态、种植技术等条件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优势,如果能够将各地区经过长期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遗留下来的优良种子资源进行选育,可以创造出更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新品种。同时,我国国内已经淘汰退市的老品种,在他国一定的环境下却可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比较优势。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时间长、成本高,老品种由于技术进步或适应性问题,在一定区域淘汰退市是正确的,但在全球范围内完全淘汰或者闲置不用,实在是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极大浪费。

农业科技成果的国际化是“非零和”活动,对全球食物供给有利。从我国立场上讲,在不损害别国利益的前提下,也能增进我国的实际利益。

三、可能性

1.理论上的可能性

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国际化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型农业跨国公司都将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作为提高农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纷纷投巨资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区域性研发中心,构建全球性研发网络。

农业科技国际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的,世界性的生产由他们主宰着。在农业科技国际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技术、雄厚的资本,有形、无形地规定着各类产品和产业的软、硬标准。制订产业标准,就是制订游戏规则;控制了产业标准,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产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控制了产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就等于占居了全球化体系的“中心”这个有利位置。发达国家是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我国目前是这个体系的“”,“中心”垄断技术进步,使“”对“中心”形成依附关系。如果我国不能在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过程中及时调整发展策略,通过技术的突破来摆脱依附关系,就永远跳不出“不发达”的陷阱,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通过要素极化、引进吸收、高位嫁接、重点突破等方式,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是可能的。

2.体制法律层面的可能性

在体制法律层面,中国已加入世界农业科技领域的相关协定;中国于1992年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技术贸易和合作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为科技交流及高技术产品交易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3.经验证明了的先例

在20世纪的世界史上,曾经有三次令人瞩目的成功追赶:第一次是1900年前后美国对英国的超越,第二次是日本对欧美国家的追赶,第三次是韩国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这些在当时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们都成功了。这三个国家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采取了人才优先、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决策。

深入研究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建议和措施,对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关键,就是要突破发达国际的技术垄断,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四、我国今后怎么做

在上文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笔者站在我国立场,进行如下战略设计:

(一)采取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应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时间,加入全球知识创新体系,拥有我国自己的核心技术,保证农牧产业安全。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在食物供应紧张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开发和技术推广,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维护世界和平与人道。

(二)“引进来”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在种业、装备、加工等较为落后的领域或项目上,应积极从发达国家引入关键技术,并对关键技术进行消化、模仿和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将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推向海外。

(三)建议国家尽快做战略规划,提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等。通过若干年的真抓实干,走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特色之路。

(赵正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篇:Discourse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of Eng... 下一篇:The Inevitable Fall: Christopher Marlow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