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策略

时间:2022-06-02 02:27:39

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策略

摘要:成功的课堂导入设计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及潜在的学习动力,从而为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课堂导入环节有效策略的探讨,结合一些切实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新课;有效策略

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其效率的高低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程度,并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达成.因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影响教学效率的各个要素上,导入策略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一、引入生活实例导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越来越重视将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初中数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解决生活问题的一门基础知识,因而授课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与实践相联系,并最终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因而,课堂教学导入运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长期的类似导入的影响下,提高自身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某授课教师在讲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首先问学生:“假如有一块如图1所示的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若要想再去买一块儿,用不用把两块儿碎开的玻璃都带去?”

学生1:当然需要都带去,不然怎么知道大小是多少?

学生2:可以只带一块儿,因为是全等形状的三角形.

从而授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定理,也使得孩子摆脱了黑板上单调的图形,增加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理解能力.

二、开门见山导入

在课堂内容相对较容易被学生了解.且根据授课教师以往的经验,学生能够直接接受的数学课堂内容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虽然这是一种很简单很常见的导入方法,也很有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运用这种导入方法,教师简洁明了的语言更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直接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节很简单的知识,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确了本节课自己所要讲的重点难点内容.虽然激励作用不强,但是却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设计问题情境导入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思考,正是因为思考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才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虽然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是可以对学生就课堂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这种设计问题情境导入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苏科版“可能性”这节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前就对学生进行提问:“谁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投掷一元硬币,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吗?”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的时候,引入课堂教学新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故事进行导入

初中数学虽然有着枯燥无味的定理、概念、公式、图形,但是每一个定理后都是数学家们奋斗的最终结果.运用生动有趣的名人故事进行导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组”讲授时,引入了“鸡兔同笼”问题.在同一个笼子里关着兔子和鸡数只,其中有35个头,94只脚,笼子里有多少只兔子和鸡?这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的数学题目,学生通过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加深学生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五、运用实际场景导入

虽然授课教师会在课前提前想好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但是还要看是否符合教学环境,因为教师设想的教学环境与实际的教学环境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因而就要求授课教师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可根据现场实际

及时调整自己的导入策略.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是极其重要的,且方法很多,本人虽然探讨了几种方法,但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提前仔细备课的同时,思考、探究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强.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5).

[2] 徐文娟.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J].科技资讯,2010(7).

[3] 马向辉.重视课堂第一亮相——课堂导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

上一篇:物理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在素质教育中关于高中化学的反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