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常态课中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

时间:2022-06-02 01:07:03

浅谈科学常态课中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

摘 要:常态课不乏有精彩的教学,但也因为常态,教师的教学也相对比较“随意”。实际上平时那些已成为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本文分别从不正常的课堂纪律,不恰当的问题处理,不实用的课件演示及不丰富的言语表情等几方面阐述科学常态课中教师存在的一些无效教学行为。希望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从关注自己的常态课入手,及时纠正不良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常态课 教学习惯 无效教学行为

一、不正常的课堂纪律――教师无效的组织行为

凡是上过科学课的教师,在科学常态课堂中都经历过这种现象:学习气氛异常的活跃,在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满教室都是嗡嗡声,那热闹的程度比菜市场的叫卖声要强上一百倍,有混水摸鱼讲笑话的,有做鬼脸的,有发出笑声的,当然也有在认真讨论的,可认真讨论的小组在如此热闹的环境下能讨论出实质的结果吗?不可能。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特别是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不会倾听,我行我素,教室里热闹非凡,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教师为了听清楚学生的发言,走下讲台越来越靠近这位发言的学生。本应是面向全体,本应是最能体现学生理性质疑、自主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交流活动就这样被教师和发言者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所替代并且匆匆收场。

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在科学常态课堂上,一般有两种课堂问题行为。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时,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学生对实验内容不感兴趣时,就出现了相邻同学间大声聊天,全然不顾课堂纪律,肆无忌惮的现象。而有些老师只顾自己做实验,对此现象不采取措施来加以制止,任其蔓延。另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吵闹,表面上看起来课堂纪律很好。其实不然,有些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有些学生在聚精会神地看课外书籍,有的学生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在利用手机打游戏等。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诚然,课堂问题行为有学生个体、环境造成的原因,但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教师促成的。一是教学不当: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二是管理不当:这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

二、不恰当的问题处理――教师无效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如果加以利用,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而教师如果不假思索,简单化地当成纪律处理,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试看以下这一事例:

一堂初中科学课上,丁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讲“惯性”的概念,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来,然后要求默诵。几分钟后,他开始提问:“什么叫惯性?”学生们大多紧张起来,只有一两个人举手。这时,一个平时颇让老师“头痛”的学生却高举起手。老师叫他“说说看”。不料这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我想问问,如果地球突然停住不转,地球上将出现什么情况?”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交头接耳,纷纷议论。丁老师一时语塞,脸上颇为尴尬,便板着脸高声呵斥:“谁问你这个了。我叫你背诵‘惯性’,上课为啥不专心听讲……”。

在该事例中,丁老师可能认为这个学生提出了与他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破坏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因而,对该学生进行了训斥。很显然,丁老师没有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学生的提问,也没有仔细思考一下该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为教学目标所用。从而,白白错过了这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即在课堂气氛得到激活的情况下,利用这一学生的“奇怪”问题,来引发全班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惯性”这一概念,以取得机械的灌输或问答难以涉及的教学效果。

三、不实用的课件演示――教师无效的教学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视、听、嗅、触、味五种器官中,其中视觉和听觉器官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效显得很重要。然而在科学常态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凡是遇到实验,不论难易必用动画。加上近几年实验考查分数不纳入中考后,这种现象特别严重。二是运用多媒体模拟科学实验时,喧宾夺主。

这种只讲花哨,不求效果,变“人灌”为“机灌”的课堂缺乏与新课程标准相对应的新课堂模式的具体建构,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仍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

四、不丰富的言语表情――教师无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言语表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经常反思,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截然不同。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就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在我们的常态教学中,有的老师常用“泥水”语言,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反复复,嗦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的老师常用“流水账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如此的讲解之下,学生怎么会有学习兴趣?教学怎么又会收到效果呢?

此外,在常态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些无效教学的表现,比如说在新课的导入上没有创意,固守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老模式;在课堂提问上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一头雾水,或者是提问一些“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的不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的问题;在应答评价上不能给学生以明确的评价,不能抓住机会给学生以指导或鼓励……

参考文献:

1.袁运开.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孟捷.中学化学教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6

3.王玉敏.浅谈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4)

上一篇:略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下一篇:课外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