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百分百”实现外来工子女就学零障碍

时间:2022-06-02 10:11:28

五个“百分百”实现外来工子女就学零障碍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本着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理念,提出“五个百分之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零障碍入学。即进城务工人员只需提供经商证明或务工证明、暂住证、户口本等证件,其子女入学就可以确保五个“百分百”——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百分之百与本市户籍考生录取省市示范高中“同等标准同等收费”,百分之百可录取到合肥市高中阶段学校就读。这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铺就了绿色通道。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

记者:近年来,随着贵市不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其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亦逐渐凸显。鉴于此。你们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

方东玲: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同城待遇,二是高中阶段的全接纳。

2000年,我市就把第二十九中学划为农民工子女学校,首开安徽省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先河。目前,该校有来自全国15个省、57个县市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此就读。2005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做好在合肥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职责,将他们的就学工作纳入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2006年,我市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预算,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2007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了“同城待遇”,即与当地学生一样免收学杂费,且困难家庭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免费领取教科书。他们入学后全部实行“四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编班、学和统一安排。2010年,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人数达3.6万名,占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5.26%。2011年,我市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已达134所,就读农民工子女4万多名,入学量约占全省的1/5。

在做好以上工作后,我市一直在积极探索这些孩子高中阶段的上学问题。从2006年开始,同城待遇政策向普通高中延伸,即市辖3县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市区考试并录取到普通高中学校,不再收取借读费。2007年,我们打破了户籍的限制,放开外地学生报考省级示范高中的限制,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享受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生待遇,这种做法当时在全国没有先例。2010年,我市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百分百”,实现了就学零障碍。2011年,我市共有6745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参加中考,占全市报名人数的25.6%;其中省示范高中录取1673人、市示范高中录取698人、普通高中录取3927人,分别占全市录取总数的23.2%、19.1%和25.7%,均创历史新高。

从2011年开始,我市改革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为每一名升入高中阶段的流动学生拨付与城市学生同等标准的生均综合经费,人均达到8070元。如果按2011年普通高中招收3927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计算,单是这笔费用就达2600多万元。同时,高中阶段困难学生救助机制也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了全覆盖。

记者:请您谈谈,贵市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方东玲:从客观方面来说,城市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目前,我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需要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付出劳动,奉献智慧。保障其子女在我市安心读书,是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从主观来说,开明开放的城市精神奠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政策坚实的基础。我市是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之一,是在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因此,我市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最大的本钱就是人力资源优势。造福百姓、打造幸福合肥一直是我市市委、市政府的坚定信念。正是基于此,我市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问题,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可以说是起点高、步子大、有远见,且富有人文关怀。从最初设立定点学校,到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同城待遇,再到高中阶段的全接纳,一条基本的主线贯穿始终。这条主线诠释了合肥教育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

记者:这些年来,贵市在执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时有没有遇到难题?

方东玲:说到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问题。一方面,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在急剧上升;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学区内人口大量增加。两类人员子女就学需求碰到一起,使得城区学校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优质中小学的入学压力更为突出。二是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大量流入,给我市在校舍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使我们在经费投入上显得有些吃紧。三是流动性带来的管理难题。流动就业带来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频繁的流动,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四是课程衔接问题。由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的是“一标多本”、“三级管理”,许多地方开发了地方课程和相应的教材,加大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课程、教材方面对接的难度。五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融和”问题。当前,防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边缘化”问题十分紧迫;同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

记者:你们是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的呢?

方东玲:这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加速随迁子女市民化进程,让同城待遇常态化。当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我市将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模式,实现暂住证向居住证转化,使外来人口享受“市民待遇”,其子女的就学难题也将慢慢化解。

二是探索多元文化教育。我市针对不同地域学生的文化差异与教育需要,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积极探索符合城市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特点的多元化教学途径与方法;各学校也积极开展“无歧视”、“无边缘化”、“无差异”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成长档案,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关怀。

三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形成教育合力。市政府拨出专款,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项政策惠及了所有在合肥就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市财政每年根据学校招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数给予足额补贴。市总工会与市教育局联合设立针对随迁子女的奖学金,共青团、妇联、街道社居委和新闻媒体等借助“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信箱”等载体,全方位地为进城务工AM随迁子女排忧解难。

四是实行职业教育全接纳。我市在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吸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学,让他们分享政府扶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惠民政策。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贵市以后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方面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方东玲:今后,我市将结合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和教育工作实际,一方面,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要,我们将合理布点,扩大定点学校数量和覆盖范围,直至取消定点学校,即全部学校均接受外来就读学生。同时除了城区,我们还将把一部分县城中学纳入定点学校范畴,以提高城市公办学校的吸纳能力,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另一方面,我们将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让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得来、学得好,真正融入合肥这座美丽的城市。

上一篇:农村高中英语课外活动开展之我见 下一篇: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