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若干探索

时间:2022-06-02 08:15:29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若干探索

摘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办学过程中结合本系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采取了包括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增设课外实习实训和组织课外科创活动等举措,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智能科学与技术

1背景

大学生实践能力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它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通常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这3个方面是有机整体,相互促进,互为影响。这一体系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体,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发展目标[1]。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亦译为《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21世纪教育有4大支柱,即: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其中的后三点都同实践能力有关。我国《高等教育法》则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由于受到“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以及高校实践环境投入严重不足、实习机会缺失等现状,当代大学生往往存在实践能力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用人单位要求的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钩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逐渐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2-7]。

事实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受到党和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教育部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要求,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提升该专业总体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上的若干探索。

2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情况简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厦门大学就已开始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相继在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过一系列成果。为此,1988年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后于2004年更名为“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2006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正式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7年6月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2007年9月,系里迎来了第一届本科生。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人工智能基础)。系里现有在校本科生近百人,硕士研究生61人,博士研究生14人。教职工近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90%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在读,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2/3。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搞好教学、对本科生实施“精英”教学的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目前承担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基金等项目,拥有“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3个平台,此外还有“艺术认知与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多媒体技术”、“人工大脑实验室”、“智能中医信息处理”等多个研究型实验室,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若干举措

本节具体介绍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上的若干举措,包括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增设课外实习实训和组织课外科创活动等。

3.1调整课程体系与计划,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我们的第一项举措是通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微调,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包括3个措施。

第一,对于配有实验课时的课程强调实验环节,要求尽量以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替代验证型实验。对于部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还设置独立的配套课程设计课时和学分。

第二,利用夏季学期1开设面向实用技能的课程;对部分课程,如数据库原理、软件开发技术等进行课程内容微调,缩短理论内容的课时比重,重点介绍实践技巧。

第三,调整四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将所开设的课程在不改变学时的前提下压缩到8周完成教学,为毕业设计多腾出半个学期的时间,使学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并借此锻炼其综合实践动手能力。

3.2结合校内外资源,增设课外实训实习

课程外的实训和实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应对真实环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课程实验和课题设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我们的第2项举措是结合校内外资源增设了3个实训实习环节。

第一,二年级春季学期的电子工艺生产实习。2007年6月,厦门大学在漳州校区建立了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设备总资产约5 000万元。实训基地包括机械、电气、电子等实训项目,设备先进齐全。借助这一良好的条件,我们在二年级春季学期安排了为期两周的电子工艺生产实习。通过该项实习,学生们能完成电子线路设计、电子器件测调及印刷电路板制作与贴片焊接成品等实训项目,切实提高其在电子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

第二,三年级春季学期的课题实践。为了发挥系里科研工作较强的优势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服务,我们在三年级春季学期设置了课题实践环节,让本科生进研究室参与课题研讨或开发,调动全系教师在做科研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有机会通过参与具体课题的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并逐渐培养课题能力和团队意识。

第三,三年级暑期企业实习。我们与中软国际卓越培训中心(ETC)2联合在三年级暑期组织了企业实习活动,让学生在中软国际ETC所提供准员工5R体系(即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就业机会)环境下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积累工程实践技能和项目开发的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积极组织课外科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

课外科研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未来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8]。我们的第3项举措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创活动,让学生们在各种竞赛、创新实验中逐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做法:

第一,积极组织。系里、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会共同配合抓好各类竞赛报名和创新实验申报的宣传和动员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各项科创活动中。

第二,加强指导。对于参加竞赛或申报创新实验的学生团队,系里配备有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专门负责指导以及前期的基础知识培训。

第三,经费支持。结合985项目的支持,为各课外科创团队提供活动经费,每年投入大约10万左右的经费,用于支持设备购买、资料查阅、学生活动以及奖励配套等。

这些措施目前已经初具成效:在2009年,我系教师指导的学生创新实验团队有3支获得了部级创新实验资助;1支获得了校级创新实验资助。

4结语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强调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为关键。作为一个新兴的工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提升该专业总体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上的若干探索。我们希望这些初步的工作总结对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兴亚. 浅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2-114.

[2] 李季,查啸虎. 以非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76.

[3] 刘甜甜,赵新勇,张博.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高校实践能力培养[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179-180.

[4] 周爱国.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74-75.

[5] 周松涛.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104-106.

[6] 刁叔钧.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化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249-251.

[7] 沈剑敏,陈强,管利萍.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104-105.

[8] 任雪峰,林敏,吴冬青,等. 在课外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 甘肃科技,2009(3):176-177.

Exploration about Foster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for Students in Cognitive Science Department

CHEN Yi-dong, LI Shao-zi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explorations about foster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d students in Depart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Xiamen University. Such explorations include emphasizing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setting addi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s, organizing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so on.

Key words: fostering the practice ability; under-graduated students; Cognitive Science

上一篇:软件工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下一篇:专家系统在make工具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