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研究

时间:2022-06-02 03:27:30

文艺理论研究

论学术穿越政治 吴炫

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关于全球化声浪中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思考 殷国明

论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关于文艺本质的思考 祁志祥

论文学意义的存在方式 汪正龙

试论戏剧文体 陆炜

中国文论的三原点和元结构 王纪人

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论争及其局限 叶虎

王小波杂文的思想渊源,意义与局限--王小波杂文论 王晓华

司空图"韵外之致"说新解 童庆炳

取神似于离合之间--王夫之神似论探微 王思焜

坡"孟郊论"发微 邵明珍

读《管锥编》《谈艺录》札记 高恒文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关于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重建文艺学的问题研究 林精华

论审美意识的形成 郁沅

审美深度论 张永清,李鸿祥

论文学的艺术张力 金健人

简论别林斯基的批评文体特征 周兴华

人文精神:为大众文化引航 童庆炳

印刷媒介与中国大众文化批判 赵勇

意义缺失的大众化时代的艺术 于闽梅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 吴子林

大众文化的生态 曹而云

大众文化亟需"身份确认" 王珂

读书随笔(三则) 徐中玉

现代主义在中国新时期文坛的掀起 董小玉

建构中国学人的文化诗学话语--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会研讨问题述论 刘庆璋

乡村牧歌的渐次喑哑--论沈从文4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范家进

文化与心理:《原野》的潜在世界--兼谈曹禺前期创作的整体语境 李扬

戴望舒诗歌的特质情思与传达策略 罗振亚

论鲁迅杂文的自由思想 庄森

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以新儒家诗学一个案为中心的讨论 胡晓明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问题的本然追问 彭玉平,杨金文

论魏晋时"虚静"的自觉及其在艺术思维中的位置 金丹元

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学 冯国栋

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 朱巧云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的调整与转化 龙泉明

"以意逆志"新释 周裕锴

部级、核心刊物划分的非学术性问题--学术体制忧思录之一 吴炫,夏中义,刘锋杰

黄药眠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文论与美论--为纪念黄药眠教授诞辰百年而作 童庆炳

从革命的合法性到文化的合法性--论回到原典的《讲话》 刘锋杰

试谈《讲话》关于知识分子与大众关系的论述 南帆

直寻、现量与诗性直觉 林继中

"境界"与"意境"之辨异 郁沅

略论刘将孙的"趣味"说 陈应鸾

读书随笔(七则) 徐中玉

关于文学理论、文艺学学科的若干思考 童庆炳,刘洪涛

生命儒道文章--欧阳修创作主张探原 陈晓芬

论桐城派诗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周明秀

市场经济与人格美塑造--关于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塑造人格美问题的思考 汪济生

张力论美学 简德彬

永远记取他们前行的脚步声--纪念左翼电影运动七十周年 梅朵

大众文化对教学与研究的挑战 李平

论冯至四十年代的思想、创作的转变 殷丽玉

论孙大雨对新诗"音组"说创立的贡献 许霆

古典文论资源与马克思创作论--一种阐说维度的尝试 陆晓光

审美直觉说在20世纪中国文论中的演化 刘小新

论90年代的知识分子立场写作 李扬

文学媒质的变化与当代文学的转型 宋炳辉

故事的传奇性与精神上的反传奇--对池莉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的透视及反思 孙先科

玄学背景下阮籍、嵇康之比较 汪春泓

基调与特色:20世纪末的西方文论 刘庆璋

论全球化图像表达中的本土文化 李鸿祥

现代性的中国面孔 李欧梵,季进

最后的盛宴,最后的聚餐--关于中国封建末世妇女的文学/文化身份与书写特征 王绯,毕茗

"随笔"文类内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黄科安

问题·选择·建设:当代文论话语的三维空间 欧阳友权

文讯(4则)

文艺学规则的学理依据--历史原则与现实原则的对比思考 张荣翼

论文艺创作的实践本质 陈本益

《红楼梦》研究百年回眸 张锦池

大学文化与古典文学 胡晓明

走向应用诗学 徐岱

横移、拟古与综合创新--对于文学研究学风的一点想法 包忠文

原始问题、学术忠诚与美学生态重建 郑元者

"文如其人"新解 王泽龙

行走中的文艺心理学研究--评新版《文学心理学》 邢光晟

文学思潮:作为状态、现象、风格与时期的不同形态 席扬

对"言不尽意"论的辨析 刘晓丽

写作生态论 佘佐辰

传统文论的魅力及创新性阐释 胡大雷

试论意境、妙悟中国文论范畴的中外文化因子 李世新

中国古代"和"的音乐理论 宋静

"乾嘉学派"与艺术思维 金丹元

唐宋时文考论 罗时进,刘鹏

中国古代诗歌的禅宗智慧 吴晟

通俗文学视野中的大众文化--论洛文塔尔大众文化观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赵勇

艺术编码的社会条件--管窥布迪厄艺术社会学 朱国华

释"感兴"--中国诗学的生命发动论 陈伯海

传承与革新--论嘉、道时期章回小说的发展流变 郭豫适,刘富伟,文娟

文学的社会参与不能违背自身规律--对李梦阳文学思想的反思 阮国华

纯粹看与纯粹听--论王维山水小诗的意境美学及其禅学、诗学史背景 张节末

清初虞山派诗学观分歧及其影响 罗时进

三元与三关--陈衍与沈曾植的诗学离合 李瑞明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趣论 胡建次

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 张志平

文人趣味千古传--评"京派"文论的逻辑建构 汤奇云

论红学中的"真问题"与"假问题" 詹丹

论文化转型语境中的"历史翻案"现象--兼谈当前历史文学的历史观和艺术创造力问题 吴秀明

论作为当代个人独立文论述学人称的"我们" 杨飏

后现代消费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管宁,魏然

美学的学科形态与框架范式 李赣,劳承万,Li Gan,Lao Chengwan

中国美学与解释学札记 胡晓明,Hu Xiaoming

循名责实、纵横交织——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拓展 祁志祥,Qi Zhixiang

中国古代美学之于中国当代的文艺学学理建构 张晶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 王泽庆

"意识形态终结"之后的意识形态 许娇娜,Xu Jiaona

论引诗 林岗,Lin Gang

中国诗学的"无意"精神 程刚

进士文化与诗可以怨 邓乔彬

叶燮论杜甫——《原诗》缺失初探 邓昭祺

试论韩愈的文学观念 吴振华,Wu Zhenhua

论扬雄文学思想之"文质相副"说 束景南,郝永

园林宴游与文学的生态变迁——以明清之际云间几社的文学活动为例 朱丽霞

后殖民写作与后殖民翻译研究 吴文安

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思想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 彭修银,李颖

略谈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在当代中国 杨冬

伊克巴尔:文化身份的辨别 雷武铃

上一篇:中国乳品工业 下一篇:刑事和解司法职能特点探究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