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时间:2022-06-02 12:01:0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出真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并发挥这种已有的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发现科学原理的过程。对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以及情感培养、意志锻炼都有重要意义。动手让学生操作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通过预习进行实际操作,启迪学生思维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对自身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调动而进行的一种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免除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完全依照自身数学知识储备及能力来完成,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并通过预习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从而激励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需求答案,并最终完全掌握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并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同时它又来源于实际的具体的生活,因此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的场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性。老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生操作,使得学生较容易地获得事物的表象,然后再由老师凝集出问题的数学实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是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转化,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大脑,为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打下基础。下面讲几个具体的例子二在教“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点中,可以让学生在某个长度范围内折很多长短不一的小树枝,然后让学生拼出三角形,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会发现有些时候三根树枝无法拼出三角形,但可以通过树枝的长短来调节。通过学生的摸索,学生会提出“什么情况下可以形成三角形的疑问”,老师则可以让学生猜测问题的答案并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果。又如在教除法的知识时,就可以创设情境,拿十本本子给某个同学要他分发给五个学生,该位同学应当就会很自然地平均分配本子,老师就可以诱发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本子分配是合理的呢这样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老师引出知识点,学生就容易掌握和容易记住和消化。

三、课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

课堂学习的知识的巩固,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教会学生在课后温习知识,而通过动手操作来消化知识、加深记忆很好的一个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从实际生活着手学习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们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后应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游戏的方式,这种方式孩子会很喜欢容易体会到乐趣,比如七巧板游戏,孩子们在拼出图形的过程中锻炼了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二又比如自制一些手工物品,如剪出漂亮的五角星、规则的棱形、奇形怪状的六边形,或者圆柱、圆柱、火箭等,并可以布置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圆柱等测量某些数学量,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提升了创造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动手操作要做到适度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其独到的、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动手操作,整节课都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度过;不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内容,学生当时就能理解的内容,就不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验,否则就是摆设,学生会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且浪费教学时间;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如教学时用语言一下难以讲述清楚、学生不亲身体验就难以真正理解的教学内容,则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操作,但不要直接告诉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最后结果,指令性不要太强,只要在操作目标、思维方向上做引导,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较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思维会更活跃,兴趣会更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凸显和创造性的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小学数学教学要紧跟时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上一篇:探究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音标的意义 下一篇:小议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