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的京剧往事

时间:2022-06-01 11:42:19

牡丹江的京剧往事

1933年京剧传入牡丹江,由宁安兴宁舞台的文武老生筱月明来牡丹江组班。班底有筱金娃、张盛亭、李三胜、筱喜茹、筱宝玉、筱月秋、于宝亭等,在西长安街路北丹江舞台演出,这是牡丹江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建于1933年。到1934年10月共有艺人及乐手等46人。为京剧、梆子“两下锅”班社。

此间,先后来搭班演出的有唐韵笙、李鑫培、筱万斌、娄少亭、刘瑞轩等。唐韵笙是长期在东北演出的文武老生,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文武兼备。除老生外,净、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当中的多面手,是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东北京剧演员,被称为“关外唐”。他到牡丹江演出,其影响可想而知。来牡丹江搭班演出的唐韵笙等京剧演员的演出剧目有《二子乘舟》《花子拾金》《献地图》《取成都》《挑滑车》《辕门斩子》《马前泼水》等。1936年因戏园拆除,班社不得不解散。

1936年,彭益三等3人合资建兴亚舞台,地址在东牡丹街。聘王树祥组京、评剧班社。班底先后有曹毛包、郎少山、刘明菊、刘玉芝、张泽民、陆凤山、黄跃山等京剧演员。京剧、评剧、梆子同台演出。先后应邀来搭班的有李三胜、田子文、滕步云、张世麟、花艳云、鑫艳秋等。演出剧目有《铁公鸡》《甘露寺》《千里走单骑》《八宝公主》《大英杰烈》《盘丝洞》《白蟒台》《夜奔》等。

兴亚舞台持续运营近10年,1945年,兴亚舞台因暴雨坍塌拆除,班社也不得不随之解散。大部分京剧艺人到新安电影院,后改称新安舞台(后来人民影剧院址)组班演出京剧。部分京剧艺人和梆子艺人由魏忠义组“两下锅”班社,于东安影院(1934年建西安电影院址)演出,这处场所后改称中华戏园。

京剧的回顾离不开京剧演出场所。

牡丹江京剧院最早是1933年商人崔水清在东新安街以北、市政路道西兴建的新安电影院(草房)。1940年毁于一场大火。后来,商人王润庭出资重新修建,改为砖瓦结构,仍称新安电影院。场内有1200个两层座席,以放映电影为主。1945年兴亚舞台戏班迁入,改称新安舞台。

1946年3月,在民主改革的浪潮中,新安舞台全体艺人请愿要求摆脱业主剥削。在市政府支持下,从业主手中接收新安舞台,随即与中华戏园、中兴舞台合并。以“共同经营、利益均沾”为原则,组建共和戏班,并建立管理委员会,选举王树祥为主任,焦麟昆、杨亚瑞、陆凤山、祝连升为委员,下设京剧、评剧两个班底。京剧班底有吴树堂、曹毛包、郎少山、陆凤山、李志勇、李斌超、尹奎良、孟兰秋、任丽娟、任淑卿等。评剧班底有张治安、张恒金、芦云波、筱达子、宝珠钻、金丽娟、武桂芬等。1946年新安舞台更名群众剧院。不久又更名共和大戏院,演出京剧。同年4月,绥宁省军区炮兵团接管共和大戏院。6月,改由军区政治部接管,并派人主持剧院工作。开展以“改人、改戏、改制”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先后创作和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屈原与婵娟》《李闯王》《江汉渔歌》《河伯娶妻》《九件衣》《白娘子》和现代剧《白毛女》。在和民主建政中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1950年市政府投资进行重新修缮,改名牡丹江市京剧院。

作者简介:高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萧红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牡丹江市作家协会首届签约作家,牡丹江市作协副秘书长。散文散见于《散文选刊》、《鸭绿江》、《中国文化报》、《北方文学》、《山东文学》、《读者》、《散文世界》、《岁月》、《辽河》、《鹿鸣》、《雪花》、《黑龙江日报》等,文字被选入多种选本,多次获国家及省市奖项,撰写电视片《流放宁古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散文集《隐秘芬芳》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关于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下一篇:我国所得税法与所得税会计的协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