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如何研”

时间:2022-06-01 10:44:07

摘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从注重反思、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三个方面剖析了校本研修的方法、意义,旨在说明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注重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9-1一、注重反思

就教育实践而言,反思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倾听自己,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才能获得一种实践智慧。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公开课。一堂公开课,常会给过执教者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受,有的是课前设计,有的是课中调控,有的是课后反馈。就连一些平常毫不在意的细节也会深深烙在执教者的脑海里,即便经过岁月的淘洗,也会深深定格在记忆中。其原因就在于执教过程是一个沉潜反思的过程、批判检讨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意识被激活,从而获得了一种平时无法学到的东西,即术语所说的“内隐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传递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无法教的东西”,甚至只可意会。所以,认真且深入反思课堂才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要素。因为,课改的落脚点和主阵地永远是课堂。

当然,反思也体现在对教育教学诸多问题的审视批判上。有这样的案例:两个班主任处理迟到学生的事情。其中一个班主任教育学生说,因为他迟到的原因,班级被扣了分数,影响班主任的考评,并希望这位学生想办法弥补。另一个班主任则从良好习惯、时间观念对人一生的影响说起,进而说到他的迟到引起老师对他路上安全的担心。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深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其中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教师“以己为本”,后者“以生为本”,“以己为本”的方式可能致使学生变得自私与狭隘,“以生为本”培养的是关爱和达人。看似细节却蕴藏着育人的大道理。

反思的话语模式,表现为“教育叙事”。教师以这种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其意味是深长的。教师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观察世界,从而认清自我、挖掘自我。教师会在这些经常性的叙事交流中变得自觉和智慧,他会主动去检讨、批判那些“熟知而非真知”的东西,实现自我超越。需要提及的是,在一些“教育叙事”中有两种倾向,恐怕需要修正。一种是过于浪漫甚至虚假,把原本复杂的教育问题表面化、简单化;二是为“故事”而“故事”,缺乏感悟、洞见和理性观照,更缺少教学上的价值判断。

二、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其主要形式有听专家的学术报告,参加理论学习班,教学现场观摩、指导等。教师自觉接受理论指导,提高教学理论素养从而提升对经验的概括水平,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由之路。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要养成一种理论学习的习惯和自觉意识,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的自觉学习专业理论也是一种专业引领,只不过显得内隐罢了,但却更为切要,更具功效。甚至可以这样说,专家的报告、讲座之类的培训,只是类似于挖地的“松土”性质,“深挖”下去只能靠自己的长期学习,所以说,读书是最好的培训。不妨这样比较,当你听完某专家的报告后,再阅读他公开发表的文章,你会感觉到专家的文章比他的报告讲座更精粹,也更有理论深度,更具有思辨性。个中道理不言自明。问题是作为教师能否真的能沉潜下来,阅读专业理论书籍。我甚至偏执地认为,一个教师没有细读上百篇精品课例,头脑没有装进上百篇精典教学论文,就很难上出地道有味的课,更不能说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一个教师通过对精品课例的品评,对经典论文的琢磨,自然就会“生长”出课程意识,教学思想,教学水平。这就是教育智慧。当然,这个“渐染”过程,不能离开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学校的教师能够通过读书来引领自己,也就是形成浓厚的研修风尚;教师团体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才能创造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才能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才像个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让学生心情激荡,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也才能感受到一种诗意、神圣和无穷魅力。

三、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指教师间专业切磋,团结协作,扬长避短,经验共享,共同成长。它包括信息交流、深度会谈、学术沙龙等方式。要让广大教师在集体智慧里共享进步、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我认为,以课例为载体的或者说为由头的研修活动应是同伴互助的最主要方式。通过确定的专题,如对达成的目标,教学的难点,教师的行为等进行研修。再把每个专题细化为诸多小问题进行分析,由此上升到一般的方法论、课程论、甚至是课程文化、课程哲学这些不同层面来观照,那么,不论教师的实践水平,还是理论水平都会得到快速提升。遗憾的是,我们好多学校的所谓二级抑或三级备课活动,仍是在低层徘徊,仅为备课而备课,以致出现这样的局面:备课组活动时说的头头是道,课堂上却捉襟见肘,有的依然我行我素,各行其是。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甚至就是应对检查,这是典型的低效劳动和教育浪费。究其原因:一是认识模糊,以为集体备课只是课前预设,忽略了过程的动态性和丰富性,排除了不可或缺的对课例的研讨环节;二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三是是缺乏对课堂教学的深刻认识。看来教师需要反思,管理者更需要反思。

上一篇:网络教学平台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