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动态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研究

时间:2022-06-01 07:46:58

基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动态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研究

摘要 通过对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义和特点的总结,以及对其环境侵权救济功能的探讨,得出结论:社会从矫正的正义观到分配的正义观的转变,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根本原因;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以环境侵权受害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为出发点,构建了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动态侵权救济体系:民事救济作为第一层次,通过法律程序来确认侵权行为、责任主体以及赔偿额度等事项;环境责任保险作为第二层次,用来分散被保险人的污染损害赔偿责任,补偿受害者损失;公共补偿制度作为第三层次,用来补充民事救济和环境责任保险所未能覆盖到的受害者的人身、财产损失。三个层次联动配合、相互补充,从而在我国面临日益增多的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下,为受害者、企业和国家开辟了一条新的环境侵权救济之路。

关键词环境责任保险;环境侵权;动态救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X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167-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27

人类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仅出现了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和高度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及其给人类赖以生存空间造成的巨大损害。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如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紫金矿业溃坝污染事故、东京电力核泄漏污染事故等,而这样的事故发生之后,往往会对环境和相关者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巨额赔偿和污染治理费用面前,企业因“赔不起”而使环境风险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合理救济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的环境破坏最后也只能由政府花巨资治理,据环保部估算,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 200亿元[1]。为了分散企业污染赔偿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者,尽量减少社会和国家的损失,积极推动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义和特点

1.1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义

环境责任保险(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所谓环境责任保险,就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受害人)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保险[2]。在这种保险机制中,排污单位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保险人)预先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公司则根据约定收取保险费,并承担赔偿责任,即对于排污单位的事故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害,保险人保人向第三人赔偿或者支付保险金。从此处的定义来看,该种责任保险不仅服务于狭隘的个体利益,而且服务于因事故受到损害的第三人的公众利益[3]。

1.2环境责任保险的特殊性

环境责任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人身或财产保险,首先,环境责任保险有着直接保障被保险人利益,间接保障受害人利益的双重保障机制。一般来说,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都是保险人直接补偿被保险人的人身、财产损失的,而投保人参加环境责任保险,其目的从直接上看是为了弥补企业自身因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遭受的损失,但间接地却可以为环境污染受害人提供充分补偿,因此具有双重的保障机制。其次,环境责任保险是现代社会宏观管理和微观运作相结合的契合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外部性问题,由于该领域普遍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倚重于政府干预的宏观管理手段,如环境税费以及环境责任保险等,以求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能够支付与之收益相应的环境成本;从微观上来讲,企业购买环境责任保险所缴纳的保险费,可以作为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计入生产成本并传递到产品价格中去,从而使其环境成本内部化。再次,环境责任保险是风险责任社会化的体现。所谓责任社会化,指的就是一种因特定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社会上,在全社会范围内或特定的社会群体范围内分散损失的侵权赔偿责任机制[4]。环境责任保险作为风险规避的一种手段[5],其特点就在于将本应由企业或个人承担的环境侵权责任由众多的同样具有可能产生环境风险的投保人来分担,从而减少了每个个体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责任社会化为环境责任保险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

薛丹:基于环境责任保险动态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2作为环境侵权救济手段的环境责任保险

2.1环境侵权行为与传统救济方法

“环境侵权”的概念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尤其是当环境侵权与侵害环境权交织在一起,就更令人费解了。这里采纳邹雄对“环境侵权”的定义:环境侵权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使环境介质的污染和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含人格权)、财产权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6]。传统的环境侵权救济方法包括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两方面的内容。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是指受害人的人身权、财产权通过环境介质受到侵害时,直接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以排除侵害或赔偿损失的行为或措施。这一方式是建立在侵权人确定且责任个别化、具体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存在诸多局限性:首先,环境侵权事故突发性强,受害范围大,往往会超出企业的负担能力,而使受害者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其次,环境侵权更多的是表现为累积性和持续性,责任方往往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给侵权人的具体化造成了困难;再次,根据现有的诉讼时效制度,无论援引《环境保护法》42条采用的3年诉讼时效还是《民法通则》第137条的最长诉讼时效20年,都可能因为环境侵权的潜伏时间长(常常要以代际计算)而使受害人不能得到有效救济。环境侵权的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通过环境介质受到侵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给予补救的一种救济,包括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加以纠正,以及对于因行政行为遭受的财产损失予以国家赔偿或行政补偿等多项内容。传统的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由于适用条件的限制,其救济范围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环境侵权事件,因此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呼唤新的救济制度的出现,环境责任保险就是其最好的补充和保障。

上一篇:西部地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选择 下一篇: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