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06-01 05:47:35

【摘要】1.2方法 选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多排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以L1~S1椎体下缘为扫描范围,扫描参数:探测器厚度0.625 mm×64 mm、管电流275 mA、管电压120kV、矩阵5...

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价值。方法 对50例椎弓峡部崩裂患者经64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同时常规进行X线拍片,观察腰椎峡部裂的阳性率及显示情况。结果 在50例椎弓峡部崩裂患者中,64层螺旋CT扫描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X线拍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64层螺旋CT;腰椎峡部裂;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重建;多平面重建

腰椎峡部裂为腰椎两侧或一侧椎弓上下关节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峡部不连或峡部裂[1]。目前,普通CT轴位平扫和传统X线平片诊断腰椎峡部裂,但信息显示较少,且漏诊率高。而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为确诊腰椎峡部裂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2]。笔者选取50例椎弓峡部崩裂患者,给予其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旨在提高诊断效果,使患者及时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3年9月~2015年5月,我院共收治50例椎弓峡部崩裂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0.1±3.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2.3±0.8)年。全部病例临床表现均为腰部不适、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运动后症状加重。

1.2方法 选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多排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以L1~S1椎体下缘为扫描范围,扫描参数:探测器厚度0.625 mm×64 mm、管电流275 mA、管电压120kV、矩阵512×512,重建层厚0.6 mm,增量0.4 mm,将重建后数据导入Syngovia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MIP图像(平行于椎弓的斜轴位重建和斜矢状位重建)、VRT图像(透明VRT重建)、MPR图像,MPR包括冠状位(沿椎体横突的)重建、斜矢状位(沿椎弓根走行的)重建、正中矢状位重建。多方位观察患者的影像表现情况。同时,50例患者均常规进行X线拍片(包括正侧位及双斜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5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常规X线拍片的阳性率和64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MIP、VRT、MPR的图像显示情况等。

1.4统计学分析 集数据录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导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 14.0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计数时以“%”形式录入,进行χ2检验,以α=0.05进行校正,当P

2 结果

2.1 5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常规X线拍片的阳性率对比,64层螺旋CT扫描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X线拍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MPR图像显示情况,5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中,单侧27例,双侧23例,显示率为100.0%,其中L4椎体峡部裂22例,L5椎体峡部裂26例,L4、L5同时椎体峡部裂2例。正中矢状位重建图像可显示椎间盘退变改变、椎弓峡部裂及椎体不同程度的腰椎体滑脱。冠状位(沿椎体横突的)重建图像可显示双侧椎弓峡部裂。斜矢状位(沿椎弓根走行的)重建图像可显示椎弓峡部骨质边缘增生硬化及不规则骨缺损,部分可见骨碎片,见图1~3。

图1 图2 图3

注:图1为冠状位MPR图像,白箭头所示L5双侧峡部裂;图2为矢状位MPR图像,白箭头所示L4峡部裂伴硬化边;图3为矢状位MPR图像,白箭头所示L4、5峡部裂伴L4滑脱。

2.3 MIP图像显示情况,斜轴位、矢状位MIP图像显示的骨质情况(椎弓峡部不连的)与MPR相同,均能作出诊断,显示率为100.0%,但对软组织诊断效果较MPR欠佳。

2.4 VRT图像显示情况,整体VRT显示腰椎峡部裂36例(72.0%)。斜矢状位(沿椎弓根走行的)立体切割VRT图像,可显示腰椎峡部裂50例(100.0%)。整体VRT可显示椎体滑落及腰椎峡部锯齿形透亮影,见图4。

图4

注:图为VRT图像,白箭头显示L4峡部裂伴滑脱。

3 讨论

腰椎峡部裂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应力不均及重复性损伤引起疲劳性骨折所 致[3]。峡部位于椎板与椎弓根相连处,连接椎体和小关节,对维持脊柱的三维性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小关节可对腰椎的左右旋转、后伸、前屈进行限制[4]。由于具有特殊性的解剖结构使腰椎峡部在三维空间上与人体的横断、冠状、矢状面均不平行,增加影像检查难度。临床行常规X线拍片包括双斜位片、正侧位片,常用双斜位。在斜位片上,峡部似“狗颈”,正常附件投影形似“猎狗”。当出现峡部裂时,“狗颈”可显示带状透亮裂隙(纵行),但峡部裂隙较窄时,因投射角度不同而显示不佳。临床诊断腰椎峡部裂还可应用常规CT检查,可显示椎管狭窄、神经受压、骨碎片、骨质增生、骨质缺损等,能够避免组织结构重叠造成的影响。但常规CT检查扫描时一般采用平行椎间隙方向,因关节突关节与峡部裂相邻易影响图像结果,导致诊断混淆。有学者采用平行于椎弓的反角度行常规CT扫描,可检出椎弓根峡部裂,但易受到机架倾斜角度、患者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漏诊率高[5]。

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弥补常规CT检查及常规X线拍片的不足,包括MIP、VRT、MP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6]。MIP特点:对骨组织的观察效果较好,本组50例椎弓峡部崩裂患者均作出诊断,但不能清楚显示裂隙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纤维组织增生。VRT特点:此技术是临床较常用的三维重建技术,可将腰椎峡部裂情况直观、整体地显示出来,有利于判断椎体滑脱程度。但VRT是投影容积中像素,易受组织结构重叠的影响,漏诊轻微单侧腰椎峡部裂,需斜矢状位(沿椎弓根走行的)立体切割成像及多角度旋转动态观察。MPR特点:可行任意斜位、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的图像重建,能够准确诊断椎弓峡部裂,测量裂隙宽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确峡部裂处及邻近椎小关节周围骨增生硬化和周围软组织瘢痕增生的范围,并显示椎管和椎间盘形态,清晰显示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以及造成对应水平神经根受压的等情况,但MPR重建需注意选择重建切面,常规以正中矢状位重建为主,对于双侧病变、多椎体、腰椎侧弯畸形同时选择冠状位(沿椎体横突)重建、斜矢状(沿椎弓根走行)重建,避免漏诊。本研究显示,在50例椎弓峡部崩裂患者中,64层螺旋CT扫描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X线拍片(P

综上所述,在腰椎峡部裂患者诊断中应用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提高诊断效果,并全方位显示疾病形态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毛锡金,陈亮,杨青霖,等.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8):1391-1394.

[2]戚伟,时光.64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诊断腰椎峡部裂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86-87.

[3]罗小平,陈伟建,殷薇薇,等.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1):25-29.

[4]王强,施晓平.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08(6):57-58.

[5]周维彬,邓娟.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矢状面重建成像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J].四川医学,2010,31(10):1550-1551.

[6]李洪江,夏淦林.不同CT检查方法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876-1879.编辑/翟辰万

上一篇:KTP泪道激光联合Y型硅胶管泪道内置治疗泪道阻... 下一篇:品管圈在降低神经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