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日称谓语中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时间:2022-06-01 04:51:37

英日称谓语中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的主要媒介,当它被用于不同交际语境下,又与不同的形式与文化密不可分。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文化的渊源不同,称谓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英日两种语言的称谓语,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中所凸显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关键词: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文化;称谓语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2-02

一、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中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的用语。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文化的渊源不同,称谓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英日两种语言中称谓语,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中所凸显的个体与群体意识。

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该意识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维基百科中,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自由主义则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被西方国家所强调的“人权”在根本上也是源自于自由主义的观点。平等主义除了包括民主平等、众生平等、人人平等思想之外还主张两性平等待遇的思想。三者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着西方国家人们的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则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思想,该意识主要包括集体主义和等级制度。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等级制度则是把所有人或团体分成各个等级的制度。日本人的座右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指的就是等级制度。

三、英日称谓语中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亲属称谓主要是指对亲属成员的称呼;社交称谓主要指对非亲属成员的称呼。本文对英日两种称谓语的分析主要基于这两大方面,但又具体细分为亲属称谓、女性称谓、职务与职业称谓和敬语与谦语称谓,后三种将社交称谓具体化。下面就每一种称谓语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挖掘出两种文化中所渗透出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1.独立思想与归属思想。就亲属称谓而言,英语亲属称谓词不区分长幼,且辈分高低不占重要位置。英美人喜欢互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在英美家庭中,brother和sister这两个称谓语使用的频率是很低的,大多直接称呼名字以表亲昵并且表示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等同性。子女(包括儿媳或女婿)虽然也称父母为father,mother,但也可以直呼其名,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十分融洽。总之,从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可以看出,以人的年龄长幼或家庭中的位置来称呼个人是以群体来抹煞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思想。而相对于英语亲属称谓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个体意识这点来讲,日语的亲属称谓要复杂很多。如,一对新婚夫妇在家庭中刚建立起一种婚姻契约关系,尚不构成血缘关系时,在家里妻子可称丈夫的名字、爱称或人称代词“あなた(老公)”;丈夫可称妻子的名字、爱称或人称代词“きみ(你)”等。而当他们的孩子降生后产生较为稳定的血缘关系时,夫妻间的称谓便以孩子为核心彼此称呼,即:丈夫会称呼妻子为“ママ、おかあさん(妈妈)”;妻子会称呼丈夫为“パパ、おとうさん(爸爸)”。不仅如此,家庭内的其他成员之间的称谓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一样称呼“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ばあさん(奶奶)”,爷爷奶奶也不再对儿子、儿媳称呼名字或人称代词了,会随着孩子叫“パパ、おとうさん(爸爸)”、“ママ、おかあさん(妈妈)”。这便是日本家庭中以家族成员最年幼者为核心使用他对家庭成员的称谓在家庭中相互称呼的体现。之所以会有这种称谓习惯是与日本传统文化中“家”的观念不无联系的,它体现出日本人对“家”的归属思想,是相对于英语称谓中的个体独立思想存在的。

2.男女平等与男尊女卑。女性称谓语从构词的角度来看,多是通过加入词缀“-ess”构成,如waitress,actress,poetess等,而不是独立成词,常给人以附属、依附于男人的感觉。但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称谓语发生了变化。在18世纪末女权运动的萌芽到19世纪后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的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如:chairperson,fire fighter,salesperson等中性词。总之,从英语女性称谓语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主张男女平等的强烈意识。而据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调查过的40个主要国家的性别观念差异来看,日本排名第一,是性别观念差异最大的国家,这点从对女性的称谓语中可见一斑。日语中对女性的称谓更多地体现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此外,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会被冠夫姓,这点也可以反映出日本社会中女性不过是依赖于丈夫存在的“附属品”而已。

3.人人平等与权势突显。就职务与职业称谓来看,英语中除为数不多的Doctor Li,Judge Harley,Queen Elizabeth之外,很少出现与权势相关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使用Mr.,Ms.或单独使用sir和madam。在与英美人接触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Don't call me Mrs. Pullen,just call me Sally.”从中可以看出人虽然是社会的产物,但在西方社会中每个人身份的定位并不因为职务或职位的高低来评判,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的观念。日语的称谓语则往往会与职业、职务以及职位的高低相关联来凸显对方的身份地位。日本人对比自己年长、职位高的人不使用人称代词,一般使用对方的身份地位名称。从职务的角度看,高到国家元首,低到小组长均要称呼其身份地位名称,如小泉首相、本田社长等,这些称谓无论在何处使用,只要使用对象正确就无不显示出该人在其集团(国家、公司、部门等)内的核心地位,该人要对其所处集团负责,比其职务低的人则要绝对服从于他,服从于该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便是日本人的群体意识在社交称谓中的又一体现。

4.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在敬语与谦称方面,英语称谓语中敬语表达极少,如your Majesty,your Excellency,your Highness或第二人称单数thou(您),是人们祈祷时对上帝的敬称,现仅能在诗歌中找到。谦称更是少之又少,如在进行汉英翻译时经常会遇到这种词汇空缺。如汉语“鄙人”这个词是自谦的表达,即贬己扬人,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但译成英语却要译为“I”,不能译为“my humble self’,原因是西方人主张“自我本位”,崇尚和提倡自信,他们认为过分自谦是信心不足、懦弱的表现。但日语中的称谓恰恰相反,当对方的身份地位在自己之上时,涉及对方的称谓均要用敬称,涉及自己的则要用谦称,同时也会尽量避免使用“わたし(我)”或“わたしの(我的)”等表达。在商务往来中,谈及自己的公司时要说“弊社”(鄙公司)或“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称对方的公司要说“社(贵公司)”等。尽管会使用“うち(我们)”的说法,也是将“我”至于整体之中,并非独立出来。这与日本人的“他人本位”思想、“集团意识”有直接关系。

称谓语的使用不仅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更与人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有关,处于社会交际网中的人在什么场合选择什么称谓语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外在反映。本文从亲属称谓、女性称谓、职务与职业称谓和敬语与谦称四个角度阐述了英日两种语言中称谓语所蕴含的独立思想与归属思想、男女平等与男尊女卑、人人平等与权势凸显,以及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的思想,即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个体意识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群体意识。当然也正因为语言具备强大的交际功能,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不论是英语称谓语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还是日语称谓语中承载的群体意识都不是绝对的。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2]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93-96.

[4]李星.中西社交称谓词映射的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161-164.

[5]毛代梁.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家”观念和结构形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

[6]王秀文.日本人称谓的选择与民族心理[J].外国问题研究,1993,(4).

[7]文佳.论日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中北大学学报,2008,(24).

[8]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实验室常见故障的处理技巧及机器维... 下一篇:武汉市返乡农民工经济损失与制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