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日常礼貌用语差异初探

时间:2022-10-28 07:14:24

【摘 要】日常礼貌用语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形成了丰富的词汇,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文化在日常用语中产生的词汇差异做对比分析,有利于掌握礼貌规则,了解不同的社交习俗,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英 礼貌用语 文化内涵 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75-01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貌用语体现了国民的素质和修养,而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日常礼貌用语,这些礼貌用语差异不仅会给学习者带来理解的困难,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本文试从英汉日常用语的称呼语、问候和祝福语、赞美语和告别用语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并作出相应对策,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素养。

一 礼貌用语差异的主要体现

第一,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正确的称谓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符合礼貌规范,反之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伤害。鉴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这点尤其值得注意。通常在西方国家,男女老少都喜欢直呼其名,以表示友好,平易近人,如“John Smith”。而汉语礼貌用语中不能对不熟悉的人直呼其名,例如“张晓丽”这个名字,一般人不能直呼“晓丽”,因为这种称呼仅限于朋友、亲人或熟悉的人。汉语中社会称谓喜欢用上“小+姓”来称呼晚辈,显得和蔼可亲,具有长者风范。但在西方国家,一般用“小”是很不礼貌的。同时汉语还喜欢用“老”或者“大”,甚至“哥”、“叔”、“婶”等来称呼长辈,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或恭维。但在西方国家,“老”是禁忌语,“老”让人想起年龄大、体衰、无用等,尤其对女士更不能莽撞的用“老”称呼;还要注意的是中国人对职衔也很关注,这与中国历史上长期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关,在中国,为表示对职位高的人敬仰恭维,一般都用姓+职衔相称,如“王院长”、“李局长”、“方经理”等,但在英语中则不完全相同,很少听说“Manager Fang”,“Principle Smith”等等。

第二,问候和祝福语的文化差异。见面相互寒暄问候是中英文化共同的礼仪,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礼貌准则,我们应该了解、学习这些文化,才能在社交场合做到彬彬有礼。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以时间作为问候的开始,如“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或者用简单的“Hi”、“Hello”等。中国人在同事之间,熟悉的人之间都可以问及一些私人问题,如:“你收入高吗?”“结婚没有?”等诸如此类的问候语,而在西方国家这些都是私事,一般避免提及婚姻状况、薪水、年龄、、政治观点等问题,可以谈论天气情况、业余爱好、体育活动等;而在中国比较注重饮食文化,这体现在日常问候语“你吃了吗?”,而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会对“Have you had dinner?”感到迷惑,是不是对方邀请我吃饭还是其他暗示。此外,节日、庆典等的祝福问候也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祝福语往往简洁明了,如西方最大的节日圣诞节的祝福语,常见的有“Merry Christmas”,“Wish you a happy Christmas”等,而以中国的最大节日“春节”为例,祝福语五花八门,大家熟悉的有“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

第三,赞美语的文化差异。赞美语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贬己尊人”是我们的礼貌原则,而西方人则是“赞美原则”,所以赞美语在应答形式上体现了文化差异。谦让是中国人心中的美德。如当听到别人的赞美语,中国人和西方人回答不同。中国人会很含蓄,虽然心里高兴,却以“我不敢当”、“受之有愧”等谦卑方式应答,这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热情开放,往往会高兴接受这些赞美之词,并礼貌地回答“Thank you!”。

二 解决礼貌差异的策略

第一,了解中西文化概况,入乡随俗。从以上文化差异对比中可以看出,要做一个有礼貌素养的人,一定要掌握中西文化概况。英美人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所以我们在交流时要避免谈及婚姻、年龄、金钱等敏感话题。

第二,交际对象,知己知彼。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但要熟悉英汉文化的不同,还应了解交际对象,掌握对方的文化背景、身份、特点,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和语言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对方禁忌语或本国的双关语,使交际在相互理解、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三 结束语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中外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礼貌用语的应用。尽管中英礼貌用语有互相接近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中英礼貌用语差异,树立文化差异意识,求同存异,采用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上一篇:我国学案导学发展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