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保障性住房标准户型研究再探

时间:2022-06-01 12:34:30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标准户型研究再探

摘要: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保障房”)作为政府针对中低收入家庭而建设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住房形式,不同于普通商品房。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在保障房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本文是对广州市保障性住房标准户型研究的一个初步探索,以求引起更多关注,共同提升保障房设计水平。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标准户型

中图分类号:TU113.5文献标识码: A

一、背景

近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升温,人们对住房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保障房”)作为政府针对中低收入家庭而建设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住房形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2011 年,国家发改委透露“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

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保障房建设需求量十分巨大。为进一步提升广州市保障房设计水平,推动保障房设计的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建立合理适度的保障房建设标准,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对保障房户型设计开展了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根据国务院有关政策要求,以及国家和广东省、广州市的最新规范标准,从保障对象的实际居住需求出发,在严格控制户型面积指标的基础上,编制了广州市保障房标准户型的设计指导图集(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市民以及各保障房设计单位意见。

2012年3月,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明确,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因此,本次保障房户型研究的对象以公共租赁房(以下简称“公租房”)为主。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于2010年2月联合《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要求新建公共租赁住房主要满足基本居住需求,成套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要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在此限制条件下,以满足现行规范为前提,如何尽量能做到户型设计节省空间而又布局合理、功能实用,是本次保障房户型研究的重点。

2013年9月,由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得到市民热烈回应,广大市民根据自身喜好及切身需求从四大类12个标准户型(图1)中分别选出了自己的心仪户型,并提出了众多宝贵意见及建议,给保障房户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作用。

(图1:12个标准户型平面)

二、研究内容

在12个标准户型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内容是通过挑选市民比较青睐的几种户型,进行组合搭配,形成标准层户型组合平面,使得标准户型具有更高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考虑到普通公租房户型与单身户型在居住人口结构以及住户流动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便于管理以及增强户型针对性等角度出发,本文仅针对将普通公租房户型进行研究:普通公租房户型标准层平面主要以一房一厅、两房一厅、三房一厅等三种户型为主,本图集通过将交通核心筒、一房户型单元、两房户型单元以及三房户型单元分成若干个标准模块。通过不同模块间的组合拼接,适应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和不同面积户型组合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标准层平面。利用各模块的可替换性以及可拓展性的特点,将各户型单元灵活组合,使得标准层具有普遍适用性。

通过研究对比,在相同面积核心筒的标准前提下,比较每层户数为六户、八户、十户及十二户等多种户型的组合平面,在满足通风采光及视觉卫生距离等因素的前提下,每层户数为十户的标准层平面,其平面实用率能达到最大值。因此,本方案以每层户数为十户的标准层作为研究蓝本,核心筒配剪刀梯及三部电梯,适合作为18层以上100米以下的高层住宅平面。

同时根据以上户型组合出来的标准层平面,通过适当变化调整,又可以衍生发展出适应不同户型面积组合、不同居住需求的户型组合平面。

方案将市民反响良好的一房户型单元、两房户型单元、三房户型单元以及交通核心筒作为基本户型优化分解成若干个标准模块。分别是一房一厅标准户型模块、两房一厅标准户型模块、三房一厅标准户型模块以及核心筒模块。

方案初期,选取了12个标准户型中较受市民欢迎的B1(一房一厅)、C2/C3(二房一厅)以及D2/D3(三房一厅)户型作为基本户型模块,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户型布局进行组合拼接。(图2)通过不同模块间的组合拼接,适应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和不同面积户型组合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标准层平面。利用各模块的可替换性以及可拓展性的特点,将各户型单元灵活组合,使得标准层具有普遍适用性。

(图2:户型组合示意图初稿)

但由于原来选取的12个标准户型大部分并未考虑两个标准层相互拼接时的情形,在不改动户型布局的情况下,直接套进标准层后,会出现与现行消防法规不符的问题:部分位于天井处的户型,与相邻的标准层单元之间的间距未达到13米,且主要房间窗户互相正对。

一般情况下,住宅标准层面宽越大,对提高土地利用率越不利。因此,在不增加标准层面宽的前提下,考虑在组合平面初稿上进一步完善,着重解决起居室、卧室等主要房间窗户开向天井的问题。通过对上述较受市民欢迎的几个标准平面进一步提炼调整,使其适应标准层组合平面的需求。组合平面以4个一房一厅标准户型模块以及核心筒模块拼接作为基本户型组合拼接模块结构,构成标准层的基本单元。利用标准层两翼及南侧的位置作为灵活模块,通过不同的标准户型模块进行拼接组合,使标准层平面能根据不同需求“更换模块”,达到标准化设计、灵活多变、可适应性的目的。(图3)

(图3:标准户型模块组合示意图)

三、结束语

本次标准户型组合平面研究成果,仅为对保障房的公租房户型拼接组合可能性的一种探索尝试。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每个地块的用地条件以及每个项目的户型比例都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做到一个标准层平面满足所有需求。因此本次成果的标准户型组合平面在当前情况下,其参考意见要大于实践作用。旨在给各设计单位提供一定的参照,提出一个提高保障房户型可适应式的想法。并通过对市民以及各保障房设计单位的广泛咨询,收集各方意见,一方面市民及专家的意见建议促使保障房标准户型进一步完善,使保障房设计向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也让更多关心保障房建设的市民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事业中来,使得保障房的设计更贴近市民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1] GB 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S]

上一篇:建筑工程中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下一篇:建筑环境设计与人体活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