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入网变压器质量抽检控制效果探讨

时间:2022-06-01 10:59:41

电网入网变压器质量抽检控制效果探讨

摘 要:文章旨在提高电网入网变压器质量抽检控制效果,以2014年-2015年山西省电网入网变压器质量抽检工作为例,对工作开展情况和项目检测依据做了分析,总结了电网入网变压器质量抽检控制的结果,结合关键性指标和关键性能评估标准分析了山西省电网入网变压器质量性能,同时也总结了存在的质量问题,结果表明山西省变压器35kV和110kV电力变压器质量状况相对较高,而10kV变压器质量问题较多。因此, 基于可量化的指标分析和探讨,需要结合负载的损耗功能分析,同时也要确定声压级和负载损耗,尽可能做好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的分析。干式配电变压器需要关注负载损耗,同时也要关注低压绕组温升限值。

关键词:电网入网;变压器质量;抽检控制效果;评估

1.山西省电网入网10kV配电变压器质量抽检效果

山西省变压器35kV和110kV电力变压器质量状况相对较高,而10kV变压器质量问题较多,主要是存在就原油介质损耗问题,同时也有着较低的短路承受能力,声压级控制力度不佳,有着较小的负载损耗裕度范围。

1.1关键性指标分析

山西省电网10kV变压器的采购,产品种类较多,主要有S13型、SB13型和SBH15型结构,而本文提到的配电变压器关键性指标,主要是结合空载损耗进行分析,同时确定负载损耗的形式分析和探讨。

1.1.1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

变压器空载损耗主要是结合铁心设计的一种工艺制造,并应用技术的标准要求,避免空载损耗允许偏差的产生,而损耗需求的确定,需要结合干式普通配变的空载损耗阶段,确定空载损耗值[1]。对于普通的油浸配变的空载损耗裕度而言,有着较好的控制效果。同时仅仅有2台超出了误差的允许范围,但是和国标要求+15%误差要求相符合。基于配电变压器的一种空载损耗检测阶段,和相关的技术要求相符合,同时也有着较为稳定的空载损耗裕度范围。关于三种配变空载损耗的裕度范围。

三种配变空载损耗裕度和空载损耗标准值相符合。而抽检配变负载损耗的裕度范围,如表1所示。

基于山西省油浸式的配电变电器的分析阶段,相对而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制造厂商有着较高的性能水平上合计,工艺控制水平也是相对较高的。

1.1.2绝缘油性能和温升限值

关于绝缘油性能的确定,不仅仅和变压器内绝缘性能相关,同时基于配变绝缘油的一种试验分析,结合击穿电压的分析,并做好介质的损耗试验。这种绝缘油试验的配变确定过程,结合介质的损耗应用,实际的绝缘油性能和相关标准要求相符合。有89%的设备绝缘油性能和技术协议要求符合,11%的产品抽检中,有着不合格的技术标准[2]。

温升试验的确定,不仅仅可以正常的检验变压器绕组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对变压器油温升情况的检验,结合局部过热现象的分析,对变压器整体性能进行反应。关于山西省电网的采购和分析环节,主要是结合配电变压器的一种密封形式处理,结合GBI094的相关规定,确定变压器顶层油温升的限值,分析具体参数的要求,温升试验结果表明,限值范围的确定,其中不合格的仅仅有1台,占1%。

1.1.3声级限值和短路承受能力

关于声级限值的确定,结合山西省电网变压器的声级具体要求,并确定山西电网的声压级影响考核标准,结合升功率级的基本要求分析,并确定实测数据的具体范围。山西省公司的变压器质量的数据监测和分析,结合声压级的具体要求,同时对类型配变声压级也有着不同的数据。80台配变电中,仅仅有2台不合格,和技术要求不符合,对于整体的合格率而言,相对较高。

2关键性能评估

对10kV配电变压器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实测数据。基于可量化的指标分析和探讨,需要结合负载的损耗功能分析,同时也要确定声压级和负载损耗,尽可能做好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的分析。干式配电变压器需要关注负载损耗,同时也要关注低压绕组温升限值[3]。

3.结束语

山西省电网入网变压器质量抽检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新入网变压器的性能指标,做好变压器的抽样检测工作,结果表明山西省变压器35kV和110kV电力变压器质量状况相对较高,而10kV变压器质量问题较多。基于可量化的指标分析和探讨,需要结合负载的损耗功能分析,同时也要确定声压级和负载损耗,尽可能做好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的分析。干式配电变压器需要关注负载损耗,同时也要关注低压绕组温升限值。对于10kV配电变压器的检测阶段,结合SBH15型的非晶的变压器分析,有着较多的产品质量问题,主要是存在就原油介质损耗问题,同时也有着较低的短路承受能力,声压级控制力度不佳,有着较小的负载损耗裕度范围。

参考文献

[1] 焦才明,黄国强,李良书等.陕西省电力公司配电变压器抽检现状分析及思考 [J].陕西电力,2011,39(11):81-83.

[2] 陈伯诚.电力变压器抽检质量问题分析及管控措施分析 [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5,34(1):43-44.

上一篇:传统精益生产方式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粮食价格突降所反映出的农业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