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珍禽·保护区

时间:2022-08-07 02:17:29

湿地·珍禽·保护区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青海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起程,历经5464公里的漫长征途在黄河入海口处注入渤海,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于此沉积,形成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一一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有河海交汇的壮阔,有长河落日的秀美,有芦花飞雪的神奇……大自然的杰作,原生态的奇观,曾令无数游人魂牵梦萦、心旷神怡。湿地一一庇护鸟类的天堂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沼泽湿地。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对入围者设定苛刻的入选条件.具有典型性、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核心景区的品位高、湿地原生态受到人为破坏程度小……在中国的大好河山中,专家把黄河三角洲湿地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评价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暖湿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这美丽的背后,自然保护区历经沧桑。水是湿地的血脉,黄河是形成和维持黄河口湿地生态健康的主导因素,是湿地赖以生存发育的根本。

受历史上黄河断流的影响,淡水资源曾一度严重不足。上世纪90年代,在9年时间内有900天断流,平均每年断流100天,全年近1/3的时间内自然保护区河段处于干涸状态。淡水资源匮乏,打破了新生湿地的生态平衡,导致海岸线不断蚀退,海水倒灌,土壤高度盐渍化,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自然保护区陷入了湿地保护的困境。

湿地不能没有水,湿地保护也是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探索过程。1999年国家实施的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策略及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为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恢复创造了历史机遇。自2002年以来,借助调水调沙水量充足的有利时机,自然保护区开始对退化湿地实施恢复工程,至2010年已完成总计1.3万公顷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湿地恢复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恢复是以创造生物多样性空间为目标,以恢复生态的结构和功能为手段,以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为措施,通过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降低土壤含盐量的方式,为湿地生态演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展。

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为湿地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恢复了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机制,促进了湿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向的发育演替,取得明显成效

是淡水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仅芦苇湿地的面积由原来的1万公顷增加至现在的2.2万公顷,湿地的明水面积达到60%;二是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植被退化的现象得到遏制,植被的结构组成和覆盖率显著增加,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三是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鸟类的种类、数量明显增加,鸟类由200。年的283种、400万只,增加至现在的296种、600W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二级41种分别增加至现在的国家一级10种、二级49种.四是湿地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湿地恢复后,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大大降低,为生态系统良性发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湿地的景观格局进一步优化。以芦苇沼泽、大面积水面为代表的湿地景观成为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主体景观,并进一步突显出在湿地发挥综合效益,特别是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

自然保护区在取得湿地恢复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好了大面积退化湿地的恢复计划,2010年实施湿地恢复2.4万公顷,至2015年将实施完成7万公顷。

守护——建设鸟类家园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有了理想的家园,鸟类才能“择所适”。为此,自然保护区人孜孜以求,努力不怠,建设鸟类家园。

实施东方白鹳筑巢招引工程,建设东方白鹳自然繁育基地。在历史上,东方白鹳并无当地繁殖的记录,2003年开始有1对开始筑巢繁殖,这种现象引起自然保护区的高度关注,经调查发现,东方白鹤选择高大树木或电线杆筑巢,受湿地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湿地内无高大树木,东方白鹳只能在电线杆上筑巢,而湿地内有限的电线杆数量并不能为东方白鹳提供充足和安全的繁殖环境。基于上述考虑,根据东方白鹳的繁殖需求,自然保护区在2005年实施了筑巢招引工程,通过人工架设线杆,设置人工巢穴的方式为东方白鹳繁殖创造优越、安全的繁殖环境。通过上述措施,东方白鹳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繁殖种群数量逐年上升,至2010年,繁殖种群已达到28对,成为中国东方白鹳重要的自然繁育基地。

开展黑嘴鸥繁殖地水位控制工程,为黑嘴鸥繁殖创造理想的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黑嘴鸥的三大繁殖地之~,因其对繁殖环境的特殊需求,黑嘴鸥的繁殖成功率极低。黑嘴鸥选择长有翅碱蓬或稀蔬芦苇的滩间带或潮沟附近繁殖,在其繁殖期常因潮汐或夏季降雨长将其巢区淹没,雏乌或孵化期的卵因此而被破坏。针对这种情况,自然保护区采取修建引水闸、排水渠的工程措施,人工控制繁殖区水位,满足在繁殖期黑嘴鸥对水位的生态需求,为黑嘴鸥繁殖创造理想的生态环境。2010年,自然保护区内黑嘴鸥的繁殖种群数量达到1300只。

建设鸟类补食区,满足冬季鸟类生存需要。自然保护区是雁鸭和鹤类的重要越冬地,历史上曾有数以万计的冬候鸟在此相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大面积冬麦田更种为棉田,越冬鸟类因失去冬季觅食地而数量锐减,全球气候变化及冬季极端天气的影响更是为在此越冬的鸟类雪上加霜。为彻底解脱这一困境,自然保护区在黄河两岸通过种植冬小麦的方式建设鸟类补给区,种植面积达80公顷,为越冬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如今,群乌齐飞、万鸟共鸣的现象成为寒冬最为亮丽的道风景线。

实施退耕还湿,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受自然保护区建区历史条件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土地所有权,当地群众在保护区内围垦湿地、开垦农田的现象曾度发生,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影响了湿地综合功能发挥。2007年,自然保护区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对交通道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农田全部收回,实施退耕还湿工程,恢复湿地面积达90多公顷。自然保护区还自筹资金,对区内的生产设施、废旧道路、废弃油井、环境污染等影响湿地景观、干扰湿地功能的现象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恢复生态原貌。

实施核心区围栏工程,为鸟类栖息提供安逸的生存环境。2007年,自然保护区投资120万元,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了围栏工程,建设围栏9.2公里,对保护区鸟类集中分布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严格禁止一切人为活动,控制人员出入,为鸟类正常栖息繁殖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建设鸟类栖息岛,创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度空间格局。不同鸟类有不同的生态环境需要,根据保护鸟类的生态需求,2009年自然保护区在湿地恢复区建设了5处鸟类栖息岛,总面积达15.7万平方米,满足日益增多的鸟类繁殖、停歇需要,创造了多角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司格局。

回收土地所有权,揭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2009年,自然保护区对核心区、缓冲区的土地所有权收回,拥有了6万多公顷的土地使用证,自然保护区内开垦、开发的现象成为历史。从此,自然保护区可以按照发挥湿地综合效益、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方向科学规划、使用土地,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管理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珍禽一一湿地的精灵

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崔国发曾说过:“一个生态良好的环境中未必有鸟类栖息,但有鸟类栖息的湿地中必然生态环境良好。”鸟类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最好的证明和诠释。

在世界8条鸟类迁徙通道中,黄河三角洲横跨2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迂徙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自然保护区是鸟类栖息、繁殖不可或缺的乐园。作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如果没有黄河三角洲的庇护,它们无法完成生命的迁徙历程;作为鸟类繁殖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它们生儿育女、繁育后代的天堂。这里庇护了43种超过全球数量的1%水禽,远远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自然保护区无论是作为迁徙乌的中转驿站,还是留鸟眷恋的家园,一年四季,不同时节,都会变幻不同的景观,形成流动的风景线:每年的2、3月份,成群的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如期而至,经过二三十天的饱食之后,约好在此越冬的同伴一同北迁,结伴到北国担负生儿育女的职任;3月中下旬,成群的黑嘴鸥从不同的地点相约而来,长途跋涉使它们饥肠辘辘,它们先是寻好故地饱食顿,而后为了争夺繁殖空间互不相让;4、5月份,几家东方白鹳不知从何处而来,隐藏在万亩芦苇荡中偷吃小鱼,而此时来自澳大利亚的数以百万计的涉禽正聚集在近海滩涂中,它们饥不择食的样子,甚至在你靠近时也不暇

顾,似乎它们理所应当地成为这里的主人;酷暑夏日,须浮鸥翩翩而至,鹭类云集,野鸭游荡于芦苇丛中,苇莺鸣啭,好一幅百鸟争鸣的景象:金秋十月以后,无论是欲来此长期居住、庇护严冬的住客,还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都会故地相约、重逢相聚,大鸨、白鹤、丹顶鹤、白鹳、黑鹳……它们在默默告诉你,这个冬季不会寂寞;寒冬腊月,娴静的大天鹅悠游在海天相接间,豆雁雪中飞翔,丹顶鹤优雅的随风而舞……好一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谐湿地景象。

这便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景观的真实写照。在世界15种鹤、亚洲9种鹤中这里相集了7种;在中国的49种雁鸭类资源中,这里记录了35种,数量超过数十万;在东亚一澳洲涉禽迁徙路线上,仅北迁期有数量超过100万只的涉禽在此迁徙停歇,超过国际1%数量标准的就有17种。这里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小杓鹬迁徙中转站,其数量超过全球10%这里还是东方白鹳重要的繁殖地、黑嘴鸥的三大繁殖地、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

保护区人——湿地的守望者

在所有的事业中,自然保护是一项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又是自然馈赠最为丰富、让人充满敬意的事业,自然保护区人对此深有同感。

1996年的冬季,黄河三角洲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下的保护区显得冷寂苍凉,冰封的黄河中两个白点吸引了保护区巡护人员的视线,他们走近发现是两只僵死的大天鹅,一只天鹅的翅膀折断了,另一只紧紧依偎在它的身旁。在这个严寒饥饿的冬季,其它的天鹅相继离去了,可是这只再也没有能力飞向天空,它会饥寒而死……它的情侣不舍离它而去,一次次为它觅食,用身体为它蔽寒。最后,这场大雪淹没了它们。它们依偎的身影成为了永恒的雕塑。它们美丽的爱情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寒冬……这个故事每个保护区人耳熟能详,它在告诉我们,保护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这些可爱的生灵。

正是带着这种对大自然的敬意,对生命的尊重,自然保护区人成为这片土地的忠实保护者和守望者。

老李和小雪的故事在自然保护区广为传颂。这是个真实的故事,那是2007年12月的某天,老李像往常一样正在鸟舍工作,一个急促的电话打扰了他的平静,一只受伤的大天鹅被保护区巡护人员发现,生命垂危……十万火急!老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奔向现场,从冰封的河道中把这只天鹅救出,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只天鹅翅膀严重受伤,由于长期饥饿、寒冷,极度虚弱的天鹅已奄奄息。工作人员劝老李放弃救护,可固执的老李抱着一丝希望把它抱回了救护中心。在两个月的救护时间里,老李把它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把它搂在自己的怀里,硬是把它从死神边缘救回。而今,这只天鹅已完全恢复了体能,悠然地生活在救护繁殖中心。同其它鸟类不同,这只天鹅放弃了重回自然、重回蓝天的机会,再也不离开老李,同他形影不离,大家给这只天鹅起了个名字“小雪”。

“鸟儿是有灵性的,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故事。”老李告诉了我们一个小故事,2012年夏天,老李请了1个月的假期回老家探亲。老李走后,“小雪”天天到他的房间“敲”门,工作人员把房门打开让它进来,当“小雪”发现老李不在转身就走,不吃不喝,天天呜叫。工作人员实在不忍心,把这事告诉了老李。老李待不住了,休假的第13天便赶了回来,当见到“小雪”时,“小雪”虚弱得已不能呜叫……“一定要善待鸟类,它们有灵性。”这是老李常说的话,也是自然保护区对待生命的态度。

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发展规划的首要原则。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核心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又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上一篇:奋力开创莱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下一篇:招远探金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