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和谐教学、构建和谐课堂

时间:2022-06-01 12:38:13

实施和谐教学、构建和谐课堂

摘要:在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因素的内涵及地位进行界定,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小学数学"和谐教学"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因素;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76-0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体验和谐快乐的情绪时,能激发无限的能量去完成活动,在热情高涨时,则信心百倍,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因此,《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和谐、兴奋的状态。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因素,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确定对信息的认知定向,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探索的教学课题。

1.课堂教学中和谐因素的诠释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轻松快乐、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它包含学生和谐的视、听环境、动手操作环境、和谐的学习方法等内容。

2.和谐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界定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教学结构的主体,布卢姆把"先决情感特点"列为影响教学的"三大教学变量"。因此,教学活动首先是情感的活动过程。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要指标应当是在学生和谐情绪体验中,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必定是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产生特定的内在体验与感受,以达到学懂知识,会学知识,会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简称"和谐"、"懂"、"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互相交叉发挥作用的。一节课中,三维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如图,从图中的关系与实践证明:缺一维量的数学课称不上优秀课,仅具有一维量的课应是不成功的数学课。

3."和谐教学"的实施途径

3.1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创设和谐的课堂语言环境。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简约性、精确性的特点,又具有符号化、形式化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研究语言的表述,做到既准确又生动形象,既诙谐幽默又能完整准确地表达所要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语言交流中确定认知定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学"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案例1: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小于号、大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用诙谐的语言讲数学方法。案例2:" 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因学生思路纷乱,始终算不出结果。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

学生: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

教师:"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

教师:"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

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

教师:"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被兔子提起来了。"

教师:"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

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中,变得浅显、生动有趣。因此,幽默与风趣的语言会令学生们在愉悦的微笑中学会知识。

3.2 优化视觉对象,构建和谐视觉环境

3.2.1 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创设"动态"的视觉对象。《新标准》明确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小学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为教师自主探究教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动态地解释概念,演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

案例3: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引人新课的: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右盘6只),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6十4=10)用动画演示:4只小鸡走在一直线"加"6只小鸡走在一直线上的情景;

(2)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6-4=2)

(用动画"闪烁右盘多的2只小鸡)

(3)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左盘4只,右盘有几只?(10-4=6)动画演示:一直线上有10只小鸡,左盘4只,剩下到右盘,那右盘有几只?

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2.2 发挥自制教具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教师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教学,可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形、数、量的各种关系,利用教具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玩耍,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培养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其作用并不亚于多媒体教学。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的管理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智障儿童教学活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