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思考

时间:2022-06-01 12:01:04

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思考

摘要: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开展的科学活动要适合其年龄特点。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的欲望。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地去操作、去探索、去创造,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他们情感、知识、能力、品德的提升,最终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人。

关键词: 幼儿科学教育心理环境有效提问生活化操作材料

在走入新世纪的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具有科学素养是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玩科学、做科学、学科学,体力、智力、社会性等方面都健康发展。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和谐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前提,是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和内动力。幼儿是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的认知特点是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所以,教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营造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不断地向幼儿传递温暖、支持、教育的信息,巧妙使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让幼儿感到信赖和关爱。如用轻柔的语气语调和幼儿交流;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孩子;对于孩子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肯定他们的求异思维等。有疑问才有发现,有探究才有创造。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接纳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从而促使幼儿大胆猜测,大胆尝试,自由、充分地表达。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

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调动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

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可以为幼儿引导思路,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动脑,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应多用“你认为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可以这样问:“你认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我们再试试,还有什么好办法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在玩风车时要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慢,有时转得快?”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幼儿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究,促进他们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提问要有层次性。教学可以用问的方式逐步深入,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呈宝塔式结构,体现发展性原则。如“鸡蛋在清水中有什么表现?加了盐后又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不一样?”巧妙地将一连串问题层层抛出,逐步深入,帮助幼儿将思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问题链,让幼儿随着问题更加深入地探究与思考,挖掘手、口、脑的潜力,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提问要有积极性。要让幼儿的思维通过问题难度的增加逐步发展,达到“跳起来摘果子”的理想境界。如科学活动《纸制品》,在认识了纸的特征和常见的种类后,可重点提问:“纸有什么用处?”“你知道还有什么纸制品?”“纸制品有什么优缺点?”“你想将来发明什么样的环保又耐用的纸?”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成功,感受到愉悦,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获得知识经验。

三、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他们的发展是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吸取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科学的趣味与价值,从而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在一日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相应的发展。

要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教育的素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我们充分利用园内自然物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如春天,带领幼儿去找春天:迎春花开了、树枝发芽了、小草星星点点变绿了。秋天、冬天,带领幼儿观察树叶在风中飘舞,孩子们亲身感受到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区别。园里开辟了“小种植园”,根据季节特点选择常见的蔬菜、瓜果进行种植,经常组织幼儿给农作物浇水,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幼儿在观察中感受发现的快乐,在观察中体验用多种方式记录发现的愉悦,也在观察中掌握积极探索的科学学习方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还要以幼儿兴趣、需要为主线,让幼儿从身边寻找素材进行科学探究。如穿脱衣服时有“噼啪”声,让幼儿做摩擦生电、静电的实验;冬天走在冰上很滑,让幼儿做有关摩擦力的实验等,让幼儿在玩中亲身体验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及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激发了幼儿探索天空奥秘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对科学家的崇敬。我们及时播放相关视频,了解它的行程轨迹及宇航员的有趣生活,丰富幼儿的经验;通过电话可以清楚地和爸爸妈妈说话,引起幼儿对电话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打电话的方法,了解特殊的电话号码的作用;洗衣机可以脱水,让幼儿做一个小实验:手拿湿毛巾,伸直手臂,身体转几圈,然后看看毛巾上的水有什么变化。这样结合生活实际的小实验,幼儿更深切地体验到生活处处皆科学。在科学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上体现多样性、探究性,幼儿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喜爱科学、积累科学经验。

四、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操作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经验是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操作而获得的。所以我们要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必要的技能并促进思维的发展。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地投放适宜、适量和有趣的材料,那么幼儿一定会对科学活动更感兴趣。

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兴致盎然的操作中积极探索、有所发现,主动地寻求答案。如在探索磁铁时,可以提供磁铁钓鱼、磁铁小鸭及各种布制玩具、塑料制品等,使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发现、了解磁铁的特性。

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提供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选,使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富有个性地发展。在选择操作材料时,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能力来选择,这样活动时更有信心,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操作、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发现、热烈地交流,从而在枯燥的科学活动中学习兴趣更浓厚,并形成正确的认知。

上一篇:从“五新”谈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下一篇:浅析贺铸《青玉案》“愁”的抒情修辞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