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正当财务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5-31 07:27:46

企业不正当财务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陆续颁布,标志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新准则、新制度赋予了企业较大的财务自,一些财务项目的记账方法灵活,空间较大,加之企业深层次的体制缺陷、我国的文化传统与国民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企业不正当的财务行为在某些方面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探讨企业财务管理中产生的不正当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企业不正当财务行为的表现形式

1、多计当期成本费用隐藏收益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在会计处理上的主要做法是1隐匿收入。将已经实现的收入部分记入“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多计提坏账准备,将已实现的收入转移账外。2多计费用。将“递延资产”记入“待摊费用”;将“在建工程”费用记入当年成本;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入账。提前摊销,抵扣税金。3加大成本费用。超定额领料进入当年生产成本;将对外投资的支出记入成本费用,对副产品,废料收入不冲减当期成本;利用管理费用内容庞杂,有时难以界定,将职务消费,福利性费用等记入期间费用。4虚假盘亏。将本来盘盈或实有的库存物资作盘亏一次性处理,减少流动资产,转移“盘盈”收入。

2、少计当期成本费用,虚增收益,达到扩大融资,增大分配的目的。会计处理的主要做法是:1虚增收入。将未实现的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记入“应收账款”等科目。2少计成本,损失。将一些已经发生的损失记在“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在建工程”等科目;将一些已经发出耗用的材料不记入生产成本;将一些账龄已超过3年以上的呆,坏账或债务人已被法院裁定破产的债权不及时予以核销,长期往后推延。3少提费用。将折旧费、财务费用和其他预提性费用不足额提取;将当期发生的成本费用或损失记入“在建工程”、“应付账款”等科目长期挂账,不作处理。4虚假盘亏。将实际盘亏的库存物资和因保管不妥或过期已无法继续使用或变现的物资,不作盘亏处理。

3、调整资本金及所有者权益,达到注册登记、合资、联营的目的。其主要做法是1隐蔽资产性质注册。将借款、租入资产、报废资产和已用做抵押的担保物,通过变相手续使之表面合法化,记入“实收资本”科目,进行虚假注册。2虚增资本。不按合同,协议约定的外汇汇率折算资本,提高外汇汇率;高估实物或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金。3调整权益。将资本收入记入主营业务收入,将经营损失记入资本损失,将资本公积记入营业外收入等。4虚增利润。增提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减少内部工资分配,增加股东分红,企业资产及利益不正当向外流失。

4、编报虚假会计报表,达到提高企业信誉等级、申报项目、验资的目的。在会计处理上的主要做法是:1调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利用与关联企业的会计报表合并,将该合并的报表不予合并,将不该合并的报表纳入合并范围。2虚编会计报表。无根据的仅从会计报表表面调整数字,应一时之事,一事之急。

二、产生企业不正当财务行为的原因

产生企业不正当财务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企业经营者在利润形成及分配上的一种内部人控制行为,是经营者利用对财务会计持有的实际控制权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从实际上分析,因素是多方面的:

1、体制因素。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真正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或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运作,导致内部人控制行为蔓延,产生不正当财务行为。其一,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始终以国家股和法人股为主体,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致使产权不能清晰,责、权、利不能明确,股东不能真正到位。其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如何确定并由谁代表尚不明确,《公司法》中虽然明确以法律形式界定了企业法人财产和出资者所有权,理顺了产权关系,但现实中这种产权由谁代表,谁管理,还没有明确答案,财务变动所涉及到的经营者、所有者、债权人及监督者同属国有经济系统。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国有企业事实上处于“无所有者控制”的治理方式中,企业的股东和董事之间的委托信任制衡关系形同虚设,监事会的作用无法得以发挥,从体制上为企业经营者产生的不正当财务行为不受约束创造了条件。

2、管理因素。企业的管理部门中,有的部门为本部门利益的需要或完成某项既定的指标,不能很好地履行其管理职能,对下属企业出现的虚假现象视而不见或采取暗示、纵容的态度;有的部门在管理企业的诸多环节上存在许多漏洞,对企业提供的有关数据或单据的真实性不进行复核,刻板教条地只要求手续齐全。企业迫于外在压力和内在利益的驱动及自身生存的需要,研究如何钻空子过关,产生不正当的财务行为。

3、激励因素。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利润目标,还兼有一定的社会目标。双重目标下,对其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标准、聘用标准、行为标准很难确定,甚至无法找到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进行激励约束的真正主体。激励机制力度小,难以操作,又不能很好到位,造成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或只负盈不负亏的现象,产生不正当的财务行为。

4、会计人员因素。由于会计人员在聘用及工资分配上取决于企业经理人员,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很容易受到经理人员的干预和操纵,其权限得不到保障,会计信息失真也就顺理成章,有时明知是不正当行为而又有意为之或不得以而为之。同时,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长期从事单一的核算工作,后续教育一般得不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难以适应新的要求,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不正当的财务行为或对产生的不正当财务行为视为理所当然。

三、防止不正当财务行为的对策

1、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起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即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之间形成分权制衡关系。减少其承担的社会职能,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责、权、利的关系,建立起对经营者科学的考核,聘用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经营主题。

2、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国有企业出现的大多数问题都发生在权力层的状况,摆脱仅从会计人员入手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观点。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内控目标,发展战略及管理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将财务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为内部监督提供依据。内审人员依此对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监督并定期制度化地予以公布,减少内部人控制行为。

3、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探索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保证会计人员独立执法不受干扰。首先宜在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任免,聘用实行财务总监签字制度,减少因利益驱动,会计人员在一定环境下总是偏向于企业的行为,解除会计人员独立执法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对委派人员应制定严格的奖惩办法,实行定期述职制度,明确其职权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4、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诚信是立身之本。对于肩负着为国家,为人民当家理财的会计人员来说,诚信更是其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朱熔基同志在考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提出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财政部门应督促企业制定会计人员诚信教育和后续教育计划,亲自参与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严格执行会计从业资格上岗制度。同时广泛开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之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5、加大对不正当财务行为的查处力度。一般来说,国有企业的不正当财务行为都是在单位负责人授意下进行的,因此,对发现有不正当行为的单位,按照《会计法》的规定,首先要对其单位负责人予以严惩,对其违法的会计人员吊销从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应当看到,不正当财务行为不仅仅是在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都普遍存在,且有过之而不及。因此,国家在规范不正当财务行为时应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化。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将“本土优势”转为“竞争力优势” 下一篇:如何加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